時代色彩。時代色彩會影響稱呼的使用。下列稱謂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令親(對方的親戚)、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冰翁(對方的嶽父)、嫂夫人(對方的妻子)、令郎(對方的兒子)、令媛(對方的女兒)。這些稱謂詞常見於書卷語體,日常談話很少使用。現在常用的“師傅、先生、女士、小姐、同誌”等也反映了時代色彩。“同誌”原指誌同道合者,建國初期比較普及,“文革”中達到頂峰。“文革”中能否稱“同誌”意味著政治上可靠與否。目前“同誌”的使用範圍在縮小,使用頻率在降低。“師傅”一詞原指“工商戲劇等行業傳授技藝的人”,“文革”中“師傅”這一稱呼頗為流行,由於當時“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就使得“師傅”一詞在大力提倡“又紅又專”的年代普遍流行,工商戲劇界人士固然稱“師傅”,就連知識分子也被稱為“師傅”。“先生”一詞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又用作對他人的尊稱。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及建國至“文革”結束,“先生”在我國多用來稱統戰對象。目前,“先生”、“女士”、“小姐”一類的舊詞新用,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文明和開放。“小姐”這一稱呼,隨著時代的變化,感情se彩也在變化,解放前“小姐”是尊稱,“文革”中“小姐”是貶稱,改革開放前期、中期“小姐”是尊稱,而近幾年來,“小姐”又出現了貶稱的傾向。稱呼一般按行業而定,學校的教職員工,不論是教師還是行政管理人員均可稱為“老師”。醫院裏不論“醫生”和“護士”,凡是穿白大褂的都稱“醫生”。當然,對本單位熟悉的人在稱謂時一般按內部“行當”區別稱呼。這是因情境而引起的稱呼類化所致。
以上因素往往是綜合影響稱呼的使用的,陳鬆岑《北京話“你”“您”使用規律初探》(《語文研究》1986年第三期),對用現代北京話寫的8個劇本中的“你”和“您”的使用做過統計,這8部作品中,10歲以下的兒童共6人,共使用“你”或“您”57次,其中38次用“你”,19次用“您”。
8部作品中體力勞動者共30人,共使用“你”或“您”301次,其中用“您”120次,用“你”181次。腦力勞動者共12人,共使用“你”和“您”231次,其中用“您”11次,用“你”220次。調查表明:兒童使用“您”的頻率低於成人,腦力勞動者使用“您”的頻率低於體力勞動者。兒童使用“您”的頻率與年齡成正比,兒童使用“您”的頻率低於成人,主要是由於兒童不易理解“您”和“你”的使用受交際角色關係的影響。那麼,腦力勞動者使用“您”的頻率為什麼低於體力勞動者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北京話的“您”最早出現於通俗文學,而不是經、史、子、集。在現代漢語中“你”更富於北京方言色彩。腦力勞動者受書麵語的影響,在口語上更接近普通話。而體力勞動者較少受書麵語的影響而傾向於說地道的北京話,“您”常用於權勢關係中的非權勢者對權勢者的稱呼,體力勞動者長期處於非權勢地位,養成了用“您”稱呼他人的習慣。
第二節口語交際與語文新課程標準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與價值主要是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在九年製義務教育階段,也就是在1~9年級,《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共設計了5個課程目標: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是5個課程目標之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來設計:必修課程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選修課程包括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一、小學“口語交際”課程目標
(一)1~2年級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複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3~4年級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講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