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二)(2 / 2)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三)5~6年級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製不文明的語言。

二、初中“口語交際”課程目標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複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三、高中“表達與交流”的課程目標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曆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3)書麵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揮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麵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

(6)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於互相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

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7)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

(8)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借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9)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到了大學階段,除了專業需要,高校一般不再開設口語交際方麵的課程,通用的做法是開設大學語文。但是,課程設計者賦予大學語文過多的責任。在高校是否應“罷黜”大學語文的討論中,不少專家提出,不應給大學語文“戴大帽子”,它隻是“敲門磚”而並非“萬能膠”,大學語文應該準確定位。

大學語文被賦予太多的責任了,如:讓學生學好文史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傳承文化,等等。人文學科確實有這樣的功能,不過針對大學語文這門具體課程來說,它是無法做到的。企圖通過幾十節課什麼都學會是不可能的,人文素養的培育需要長期的堅持,大學語文的作用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循著“導遊”的指點自己去探索。課堂上學生對古代作品所作的“現代版”解釋常出乎教師的意料。古詩文中的故事背景、觀念跟現代社會生活已經有所不同,學生因為不了解,所以才作出那樣的解釋。在教學內容上,時代特征不能忽視。教師與學生的經曆和體驗是不同的,如果太強調經典性,有可能會忽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愛好。像青春文學、大話文學等在學生中非常流行,如果大學語文對此毫不回應,那就與學生脫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