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口語交際與社會生活
漢語是我們的第二母親,我們每天都要運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據研究:每人每天平均要用10~11分鍾的時間來講話,平均每句話占25秒左右。正常的語速是每分鍾230個音節。從前的新聞播音速度,一般為每分鍾180個音節左右。現在的新聞播音速度大大加快,一般為每分鍾230~250個音節,這是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緣故。正常語速與年齡、性別有關,青年女性的語速往往較快。正常語速也與個人說話的習慣有關,教師講課,有的每分鍾150個音節左右,有的每分鍾240個音節左右。正常人講話,有95%~99%的話語是合法的,隻有1%~5%的話語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話語與三種人關係最密切:小孩子、語言藝術家、語法學家。
就人與人的交際來看,口語交際有四種基本類型:一是說話人的內向交流,即內心的“主我”與“客我”的交流;二是人際交流,即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三是群體交流,即群體內部成員之間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四是大眾傳播,借助廣播電視進行的口語交流。
從一到四大致反映了口語交際的四個特點:一是人數越來越多;二是信息的個性越來越不明顯;三是表達者和接受者在距離和感情上越來越疏遠;四是組織係統和傳播技術越來越複雜。
此外,還有人和機器的口語交流,那是人機對話,不是人際對話。
口語交際是一種能力,也是重要的交際手段,更是語言的表達藝術。比如,形容一個人長得醜,就有很多說法:
你長得很驚險,長得很有創意,你活著一定要靠勇氣啊!
你長得很違章!你的長相突破了人類的想像,手術能整回來嗎?
你長得很努力,很敬業。
我從沒見過長得這麼有考古價值的人。
我覺得世界上就隻有兩種人能吸引人,一種是特漂亮的,一種就是你這樣的。
你的長相很提神!不過你需要回爐重造。
你呀,國際臉孔,世界通用。
你長得很科幻,長得很抽象!長得真是有個性!
我見過長得醜的,但沒見過這麼醜的,乍一看挺醜,實際上,仔細一看更醜。
你還沒有完全進化好,但已經長得有點像人了,真的是太難為你了。
他們說你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太傷自尊了,其實你是一個眼睛小,一個眼睛更小。
口語交際要講究策略。比如,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就有以下策略。
以矛攻盾。抗戰期間,國民黨人問周恩來“三民主義就是三民主義,為什麼要加上‘革命的’三個字。”周恩來答道:“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這部書的開頭就說‘餘所著之三民主義乃革命之三民主義’,我們把‘之’改成‘的’有什麼不對?”他們又說:“你們信仰馬克思主義不好,馬克思是外國人,是舶來品,不合中國國情。”周恩來回答:“你們說馬克思是外國人不合國情,這就大錯特錯了,日本在天空扔炸彈,地上老太婆聽了念阿彌陀佛,這裏的‘飛機’、‘炸彈’、‘阿彌陀佛’都是外國貨,從來沒有人說不合情的。”
歪問怪答。1935年,巴黎大學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法國主考向陸侃如提出一個問題:“在《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裏,為什麼不說‘孔雀西北飛’?”陸侃如想到古詩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的詩句,答道:“西北有高樓”。意思是西北有高樓,高聳入雲,孔雀隻能往東南飛。
出奇製勝。陳浩泉在小說《選美前後》中,寫“香港小姐”選美時應答的場麵,司儀問參賽的楊小姐:“假如你在下麵的兩個人中選擇一個作你的終身伴侶,你會選誰呢?這兩個人一個是肖邦,一個是希特勒。”楊小姐答道:“我選希特勒,我希望自己能感化希特勒,如果我嫁給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肯定不會發生,也不會死那麼多的人”。
避實就虛。一個西方記者問周恩來:“中國發行了多少人民幣?”這一問題涉及機密,周恩來避開實質,詼諧地回答:“拾捌元捌角捌分,一張拾元的,一張伍元的,一張貳元的,一張壹元的,還有伍角的、貳角的、壹角的、伍分的、貳分的、壹分的,加起來是拾捌元捌角捌分。”
巧妙反問。1972年5月27日,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剛簽署,基辛格向隨行的美國記者團介紹情況。當他談到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是250枚時,一位美國記者問:“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製分導式多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製分導式多彈頭?”基辛格回答說:“我不確切地知道正在配製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否保密”。記者說:“不是保密的”。“不是保密的,那你說有多少呢?”這一反問,十分巧妙,把難題踢給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