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側擊。一位中國女作家訪美期間,有一位美國記者問她:“聽說你還不是中共黨員,你對中共感情如何?”女作家回答說:“是的,我不是共產黨員,可是我和我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我丈夫1948年入黨,我們1950年結婚,30多年來從未紅過臉打過架”。女作家雖然未作正麵回答,實際上已旁敲側擊地作了恰當的回答。
口語交際受很多因素的製約。比如:稱呼,稱呼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交際雙方的心理能否相容。
稱呼可以分為尊稱和泛稱。“您好、貴姓、尊姓大名、您老辛苦、郭老”是尊稱。“張廠長、李伯伯、先生、同誌、小姐、師傅”是泛稱。
稱呼還有褒稱、貶稱和中性稱之分,褒稱的:老人家、老同誌、老先生、老師傅、老大爺等。貶稱的:老家夥、老不死、老東西等。中性稱的:老頭、老漢、老頭子等。
隨著交際雙方身份的變化、關係的變化、場合的變化,稱呼也會發生變化。稱呼的變化主要受製於下列因素。
權勢關係。權勢關係是指在年齡、社會地位、社會分工、財富、權力等方麵,一方居於優勢。如:上下級關係、師生關係、長輩和晚輩的關係、主仆關係等。交談雙方處於權勢關係時,權勢較低的一方常用尊稱和褒稱稱呼對方,權勢較高的一方常用泛稱和中性稱。
一致關係。一致關係是指某一點上雙方具有共同性,雙方是一種平等關係。如:兄妹、同事、同鄉、同學等。處於一致關係的交談雙方用泛稱或中性稱表示親近,有時用貶稱表示親昵。
親疏關係。親疏關係是指交際雙方親疏的程度,是一種容易變化的關係,可以由親到疏,也可以由疏到親,相互之間的稱呼要根據親疏程度而定。
角色關係。交談雙方的角色關係會影響稱呼的運用。蘇叔陽的小說《左鄰右舍》,洪人傑對李振民在“文革”前後使用的稱呼不同。“文革”初期,廠長兼黨委書記的李振民挨批鬥,原為車間主任的洪人傑以左派自居,對李振民說:“哼,看你教育的接班人,多麼講禮,你還當過書記呢”。“這你清楚哇,親不親,階級分,你什麼人,他什麼人,再一說,你養花可不是為了消遣,你有寄托呀!”1975年李振民恢複了廠長職務,洪人傑又成了下屬,他對李振民說:“老想找您談談,可在家裏總也看不見您”。“不知您覺出來沒有,您一回廠啊”。“您心裏跟明鏡似的”。後來洪人傑通過鑽營調到局裏,成了李振民所在廠的上級機關的幹部,他又以李振民的上級自居講話:“聽說當著上級的麵,你就跟我們局長幹上了,行啊”。“我就是把材料全撥給你,你那廠子,那自動線也上不去!你那兒的情緒不對頭你清楚哇,你管了嗎?”由於雙方角色關係的變化,人稱也隨著發生變化。又如:戲劇《三滴血》中,周天佑和父親失散後,來到五台山,遇猛虎追一個女子,他從虎口救下那個女子,女子感激“相公”救命之恩,交談中得知他們是同村人,便以“鄉黨”互稱,後來周天佑離開,女子生怕老虎再來,硬要周天佑留下,又以“哥哥”相稱。女子的父母找來後見兩人情意相投,便對周天佑說:“相公,你和我家姑娘就從此認作兄妹了”。“相公”、“鄉黨”、“哥哥”、“兄妹”,這些稱謂詞的變化反映了兩人關係的變化。
雙方的心態。交際雙方的心態會影響稱呼的使用。曲嘯去某市給犯人講話。一開始就碰到稱呼問題。叫“同誌”吧,不配。叫“罪犯”吧,有傷自尊心。後來他采用了“觸犯了國家法律的朋友們”,全體罪犯聽後熱烈地鼓掌,有些聽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20世紀30年代,“左聯”黨組織稱“魯迅同誌”,魯迅感到是對他的信任和尊敬。他在文章中寫道:“那些足跡在地上,為了全民族而努力的人們,我得引為同誌,是頗感自豪的。”有時為了挖苦、諷刺,可以故意混用“你”和“您”。李雲龍《小胡同》中,合線廠的紅衛兵大馬看破石增福是冒充解放軍的魚店售貨員,於是挖苦地說:“您是哪個部隊的?我怎麼聞著您這身上一股鹹魚味兒啊?”蘇叔陽《左鄰右舍》中的洪人傑,因說話走了火,錯被公安人員當作反江青的人物抓了起來,粉碎“四人幫”後被無罪釋放。他到處吹噓“光榮被捕”。當他再次碰到當年抓他的公安人員時就諷刺挖苦地說:“喲,您又忙著逮人呐,還認識我嗎?江青是個老妖婆,我又罵了,您逮我呀?”這是用“您”這一尊稱表示挖苦諷刺。此外,有時還可以用尊稱來疏遠關係,如果在親近的人中間一貫用“你”來稱呼,突然用了“您”,這意味著關係的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