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人分利是生意人的大智慧(1 / 2)

“與人分利”是生意人的一個基本共識,也是經商發財的黃金定律。做生意隻有讓利於人,追求雙贏,而不是一方有利,才能保持久遠的合作關係。相反,光顧一己利益,而無視對方的權益,隻能是一錘子買賣,慢慢將生意做斷做絕。

古語有雲:與君同行,分之即得之!意思是說和別人在一起,如果你願意和身邊的人分享你的東西,那麼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多。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業需要爭取盡可能多的人合作,而按現代經營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誠的合作,因此,必須把利益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包括下屬的利益與外來合作夥伴的利益。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吉田工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鏈製造公司。年營業額達25億元。年產拉鏈84億條,其長度達190萬公裏,足夠繞地球47圈。吉田忠雄本人被稱為“世界拉鏈大王”,他說他的成功是由於“善的循環”。這與他小時候捕鳥時受到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吉田忠雄的父親吉田久太郎是個穩重而又有正義感的小鳥販子,他以捕捉、飼養、販賣小鳥為生。7歲時,吉田忠雄就上山給父親做幫手。他們捉鳥從來不捕幼鳥,不捕喂養期的成鳥。用吉田久太郎的話說,首先得保證鳥類能夠代代繁衍,這樣才可以永遠都捕到鳥。這是一個善的循環。它在吉田忠雄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捕鳥、馴鳥的歲月裏,吉田中雄吸收了影響他一生的營養,他從鳥兒那裏學到了熱愛自由、堅強不屈的性格,這為他日後艱苦創業,登上世界“拉鏈大王”寶座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5歲時,吉田忠雄創辦了專門生產銷售拉鏈的三S公司。50歲時,吉田忠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拉鏈生產工廠,完成了年產拉鏈長度繞地球一周的宏願。每逢有人追問他的成功之道時,吉田忠雄總是笑著說:“我不是愛護人與錢而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為別人利益著想,就不會有自己的繁榮。對賺來的錢,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為員工的紅利,一部分再投資於機器設備上。一句話,就是善的循環。”

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環”哲學。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雙贏。公司支付的紅利,他本人隻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餘60%由公司員工分享,這是其他老板難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職員把工資及津貼的10%存放在公司裏,用來改善設備,提高利潤;員工每年可以分到8個月以上的資金,但他要求員工資金的2/3購買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資金,員工薪水與資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善的循環”。

由此可見,精明的生意人懂得“與人分利”。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生意人,不可能將事業做大。所以,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生意,一定要懂得為他人著想,與他人分享利益。

20世紀80年代,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公司開張了,老板是浙江人翟曉軍。創業初期,公司隻有5名員工,外加兩輛三輪車和3間簡陋的門臉房。既沒有雄厚的資金,也沒有知名度,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翟曉軍提出了“一盒螺絲釘也要送貨上門”的口號。這種不計成本的做法,很快收到了效果,公司的局麵逐漸打開,客戶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意想不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公司的客戶基本上都是批發商,這些人慢慢地被“送貨上門”的服務養懶了。他們使喚翟曉軍的員工幫他們把貨品擺上貨架,或者替代他們把貨物直接送到客戶手上。一次兩次還能忍受,時間一長,員工就有了牢騷:“這些批發商太過分了,咱們幹活他們拿錢,動一下手指頭就能賺錢。時尚的便宜事都讓他們占盡了!”翟曉軍聽完之後卻不以為然地說:“把他們養懶了,咱們才有飯吃啊!”

有一次,一名員工把貨送到批發商的客戶手中。搬完了貨,那個員工拿出直接的名片遞給客戶說:“如果以後您要進貨,就直接給我們打電話吧。批發商都是從我們公司進的貨,我們的價錢要比他們便宜很多。”對方也是個生意人,有利可圖自然求之不得,兩人一拍即合。回到公司,那名員工以為事情辦得不錯,便將事情告訴了翟曉軍。沒料到,翟曉軍將他一頓臭罵,員工不服反駁說,翟曉軍太講義氣,不像賺大錢的人。

翟曉軍解釋說:“如果客戶的錢都讓你一個人賺走了,批發商沒有錢賺了,人家還會與你合作嗎?做事不能太絕,別總想著一個人吃獨食。大家都有肉吃,你才能有的賺,目光短淺的人是幹不了大事的!”就這樣,翟曉軍既賺錢又賺人氣,如今資產早已過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