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人分利是生意人的大智慧(2 / 2)

在生意場合中,應多結交朋友,並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追求利益是生意人的共性,自己這方沒有利益,生意將難以為繼;對方沒有利益,生意就滯塞不暢。所以,成功的生意人賺該賺的錢,也讓別人得應得之利,雖然放棄了暴發的可能,卻可以做長久的生意。這樣生意就如長江之水,生生不息,做長了自然做大了。

成功的生意人信奉“有錢大家一起賺”的信條,他們認為不讓別人賺錢的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也絕對不會得到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總是肯為對方考慮的。在商業社會,做生意總要有夥伴、有幫手、有朋友。你照顧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也就是照顧了自己的利益。

李嘉誠曾說:“人要去求生意,生意就難做,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李嘉誠深深地懂得,隻有讓他人得到相應的利益,他人才會為自己帶來財富。

杜輝廉曾是為李嘉誠的事業鼎力相助的一個“客卿”。杜輝廉是一位英國人,出身倫敦證券經紀行,是一位證券專家。

20世紀70年代,英國唯高達證券公司來港發展,委任杜輝廉為駐港代表,在業務往來中他便與李嘉誠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唯高達被萬國寶通銀行購並,杜輝廉隨之參與萬國寶通國際的證券業務。杜輝廉是長江多次股市收購戰的高參,並實際操辦了長實及李嘉誠家族的股票買賣,因而被業界稱為“李嘉誠的股票經紀”。

但杜輝廉並不是李嘉誠屬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謝絕李嘉誠要他擔任長實董事的邀請,是眾“客卿”中唯一不支幹薪者。但他絕不因為未支幹薪,而拒絕參與長實係股權結構、股市集資、股票投資的決策,這令重情重義的李嘉誠一直覺得欠他一份重情,總想著尋機報答於他。機會終於來了。1988年底,杜輝廉與他的好友梁伯韜共創百富勤融資公司,李嘉誠當即決定幫助百富勤公司,以報杜輝廉相助之恩。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餘股份,由李嘉誠邀請包括他在內的18路商界巨頭參股。

這些商界巨頭也得到過杜輝廉的幫助,所以接到李嘉誠的邀請後,便欣然允諾。他們都和李嘉誠一樣不入局,不參政,目的僅在於助其實力,壯其聲威。

在18路商界巨頭的大力協助下,百富勤發展勢頭迅猛,先後收購了廣生行與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證券。杜輝廉任這兩家公司主席。到1992年,該集團年盈利已達到了6.68億港元。當百富勤集團成為商界小巨人後,李嘉誠等巨商主動攤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是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好讓杜梁兩人的持股量達到絕對的“安全”線。

李嘉誠對百富勤的投資,完全出於非盈利目的,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報杜輝廉之恩。盡管李嘉誠並不想從百富勤賺得一分一厘,但李嘉誠持有的5.1%的百富勤股份,仍為他帶來了大筆紅利,這是因為百富勤發展迅速,是市場備受寵愛的熱門股,他不想賺錢,也得賺錢了。

李嘉誠最輝煌的戰績在股市,最能顯示其超人智慧的場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稱為“李嘉誠的股票經紀”的杜輝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李嘉誠給以豐厚的回報,又使杜輝廉更加專心致誌地回報李嘉誠,充當李嘉誠的“客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嘉誠得到“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善有善報”的延伸。所謂“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假若自己品質不良,沒有“梧桐樹”,又如何引得“鳳凰”來棲呢?一些目光短淺,隻貪圖眼前利益,做生意時隻想著自己獨吞,結果呢,往往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李嘉誠說過:“如果一單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收益。”

正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李嘉誠的生意越做越大,其規模和經營智慧文明中外。

有句話說得好:財散人聚。對於做生意來說,不能一直以謀求利益為目的。你要把利益與別人分享,才會贏的信賴、聚集人心,這樣一來,你的業務範圍、合作夥伴才會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所以說,與人分利、誠實經商,是生意人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