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競爭對手合作,實現同贏(2 / 2)

1884年歐美發生了第二次金融危機,這次危機開始於銀行破產,又迅速波及證券交易所。然而由於摩根買下了被驚惶失措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們傾銷到市場上的各類證券,才使這次危機沒有演變成如1873年那樣的大崩潰。在華爾街地位顯赫的摩根,又開始把眼光投向了鐵路、鋼鐵等其他領域。他先是奪取了全美最重要的一條鐵路---薩斯科哈那鐵路的控製權,接著為範德比爾特的紐約中央鐵路公司成功銷售了2500萬美元的股票,又不斷地把各家倒閉的鐵路公司收購下來,到1900年摩根公司成為美國最強大的鐵路公司。與此同時,摩根用融資的手段合並了美國中西部的一係列中小鋼鐵公司,成立了聯邦鋼鐵公司,接著又收購了一些大的鋼鐵公司,於1901年4月1日,成立了US鋼鐵公司。

從金融到鐵路、鋼鐵……以摩根公司為軸心,進行董事連鎖領導,形成組織嚴密的“摩根體係”。當時人們把摩根比喻為華爾街的“眾神之王”,說他控製著美國四分之一的經濟,摩根被美國金融界稱為“銀行家中的銀行家”。

在商戰中,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在實質利益、長遠利益上來看都是不利的,你不可能打倒所有的敵人,也沒有必要打倒所有的敵人。作為一個生意人,你肯定會有生意場上的敵手,如果不能說服或打敗你的敵手,就得和他們合作。這是許多生意人的競爭策略。因此,你應該活用“合作雙贏”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美國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戰勝對手,就加入到他們中間去。”現代競爭,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層次的競爭與合作。做生意追求的不再是“單贏”,而是“雙贏”和“多贏”。

本茨和戴姆勒幾乎是同時發明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輛汽車,又在相差不久的時間內建立起各自的公司。所以從一開始,命運就將他們安排到了一起,他們從此就處於一種競爭狀態中。1896年,戴姆勒設計出了第一輛馬達載重車,而本茨搶在戴姆勒之前製造出了第一輛公共汽車。不甘示弱的戴姆勒在1900年成功地研製出一種高速新式轎車。奧匈帝國總領事埃米爾·耶利內克一口氣訂購了36輛這種新式轎車。

耶利內克在訂購這批車時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用他女兒的名字“梅塞德斯”作為汽車的新商標。於是從1920年起,“梅塞德斯”轎車開始風靡全世界,它給本茨汽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就在本茨與戴姆勒兩大汽車製造廠兩虎相爭之時,已經崛起的美國福特汽車廠已把目光瞄準了歐洲市場。采用流水線作業的福特汽車價廉物關,不斷湧進德國市場。當一輛輛福特T型車奔走在德國的大馬路時,本茨與戴姆勒幾乎同時驚呼:狼來了!

在商戰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本茨和戴姆勒兩大汽車公司都處於危機之中。1926年5月的一天,本茨專程前往戴姆勒公司拜訪戴姆勒,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促成兩家公司的合並。此時,已經92歲的戴姆勒熱情地接待了比他小10歲的本茨,雙方開誠布公地就合並事宜進行了商談。為了避免在競爭中自相殘殺而導致兩敗俱傷,也為了共同對付國外汽車業的競爭和挑戰,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一個月後,本茨與戴姆勒將兩家企業合並,聯手成立了“戴姆勒一奔馳股份公司”。兩位汽車業元老在新的公司分別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合並後,兩位經營怪才配合得異常默契,使得公司迅速成長和壯大起來了。

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由於經濟危機等多種原因,很多汽車廠都倒閉了,唯有奔馳公司屹然不動,穩中有升。本茨與戴姆勒的後繼者都為兩大公司的合並而感到非常慶幸,是合並給了公司新的生機和不斷發展和壯大的希望。奔馳公司的強大,在於化敵為友,與競爭對手合並,共同發展。

同行終究是敵是友,完全取決於你的態度和胸懷,隻有具有寬廣胸懷,以博大的心胸容納同行、團結同行的人,才真正具有長遠的發展眼光,才能將同行變成自己人,實現長久的生存和發展,讓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在競爭中,同行作為競爭對手,確實是彼此之間相互對立。其實,換個角度,把同行拉到自己的“利益圈”裏,或者建立一個雙方共同的利益圈,就能打破這種限製了。事實證明,同行之間合作帶來的收益往往比競爭帶來的收益要大得多。所以,在現代競爭中,聯合競爭對手共同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策略。把對手變成自己人,雙方為了共同的利益攜起手來,齊頭並進,會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