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遠山的祈望 (1 / 1)

此刻,青年記者何家維正走過一個坡道,用手搭成涼棚,朝遠山望去。汗水在他那張少見陽光的臉龐上流淌。

這次采訪的目的地,就在前方那座海拔800多米的山寨。他在一封筆跡稚拙的讀者來信裏,知曉了前方那個尚未脫貧、交通不便的鳳凰村;知曉了這個村寨的兒童上學率極低,村民們生活困難,盼望外麵的世界能了解他們,更盼望早日踏出一條致富路。於是,他就心癢癢地進了山。

進山的代價是太大了。他自大學畢業應聘到報社當一線記者,已有三年。雖說他在三年前就入了黨,吃得起苦,但這輩子還沒有單獨走這麼多路。他從小鎮下了車,又搭手拖,到了鳳凰嶺下,就無交通工具了。他徒步走了20多公裏,翻越一座小山,已是中午時辰。

山道幽幽。身旁兩側陡立的崖壁綴著一片山菊花,秋風微熱,偶爾有幾隻野雀從頭頂掠過。

腳步聲。抬頭。上坡正走來一位中年漢子和一位十一二歲的少年。

他上前問路:“老鄉,鳳凰村還有多遠?”

中年漢子打量他:“您上那山寨幹啥?”

何家維看對方挺淳厚,就直言道出:“我是《農民報》記者,想去鳳凰村采訪……”

那漢子一聽,竟眼眶濕潤起來。漢子和少年耳語一番,回頭對何家維說:“俺正巧是鳳凰村的,您先走吧,一直往前走。俺還要到鎮上買點米,失陪了。”

於是,何家維就繼續弓身趕路。氣喘籲籲。揮汗如雨。

約摸走了一個小時,有喧嘩聲逼近。小岔路口候著一頂用柴木打製的土式迎親轎子。先前見過麵的少年露出一口白牙:“記者叔叔,請上轎吧。”何家維推辭之際,便被兩位壯實的青年山民拖上轎。

轎夫腳步噔噔,少年在前不時地大聲嚷嚷:“記者同誌進山啦……進山啦!”

轎子進村的時候,那位中年漢子已在村頭迎候了。何家維後來才知道,那漢子就是鳳凰村的村支書,少年是他的兒子——那封“讀者來信”的作者;少年在路遇他後,就抄小路回村報了信,村支書下山買了東西也抄近路爬陡崖迅速趕回了村。

少頃,到了用晚餐時間。何家維被邀到村支書家用餐。桌上擺著特意為客人準備的炒雞蛋、燉鹹魚和醬豆幹,飄著誘人的香氣。何家維巡看了村支書清貧的家居,感動得熱淚盈眶:“太客氣了,你們不容易呀……”

村支書爽朗地笑了:“何記者,據俺所知,您還是第一位進俺村采訪的記者,歡迎啊。俺村寨,還窮噢,沒啥好招待的,還請多多包涵。”

少年緊挨何家維而坐,插話:“俺爹知道城裏人喜歡喝啤酒,到鎮上用買米的錢買了十幾瓶啤酒。記者叔叔,您可要暢杯而飲嗬。”

啤酒瓶的蓋子被揭開,泡沫四溢。

何家維舉起酒碗,淚在眼眶裏打轉……

不久,何家維在報紙上發表了長篇通訊《遠山的祈望》,並四處奔走,募集到500多萬元人民幣,為鳳凰村的興學和脫貧,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年後,一條盤山公路修到鳳凰村。又過了一年,鳳凰村借助四周恍如仙境的絕色山水,很快成了城裏人出門旅遊的“首選”,昔日的窮山寨開始邁上富裕之路。這些童話般的巨變,自然與何家維的傾心努力和村民們的齊心奮鬥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