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842~923),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十歲能即席賦詩。龍紀元年(889)登進士第。後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於是棄官南下,後朝廷詔命還朝複職,皆不應。早年詩風靡麗,多作香奩詩,其後詩風轉變,所作感時詩時多有佳句。有《韓內翰別集》。
已涼
碧欄杆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①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注釋】
①龍須:即燈芯草,莖可織席,這裏指有八尺長用燈芯草莖織成的席子。
【名家點評】
中具多少情事,妙在不明說,令人思而得之。(周永棠)
通篇沒有一個字涉及“情”,甚至沒有一個字觸及“人”,純然借助環境景物來點染人的情思,供讀者玩索。像這樣命意曲折、用筆委婉的情詩,在唐人詩中還是不多見的。(陳伯海)
【精品導讀】
韓偓是香奩詩的創作名家,有不少記閨情的詩。此詩中,女主人公從未露麵,卻把女子感慨光陰流逝又渴望愛情的心理細膩地表達了出來。
前兩句從室外之景逐漸寫到室內之景,鏡頭緩慢地朝著房間裏拉近。翠綠色的欄杆外有繡花的簾子垂在地上,而再往房間內部望去,隻看見猩紅色的屏風上畫著遒勁的枝丫。“垂”是簾子的狀態,靜中有動;“畫”是屏風畫成時的動態,動中有靜,這兩字充滿了張力,彰顯了動靜結合之美。第三句視線轉過屏風,就可看見那席子以及錦緞的被褥,如此富貴的裝點,可見是個富貴人家。尾句跳出室內陳設,寫女主人對天氣的感受:“已涼天氣未寒時”,道出現在天氣已經轉涼,但還沒有到寒冷的時候,也就是一個過渡的季節。四季的變化之際是最容易讓人感到時間流逝的時候,無論是草木逢春還是枯樹凋零,都讓人感歎,也最容易惹人傷懷,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緒起了波瀾,再配合前文所著力描寫的深閨圖,主人公寂寞的情態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