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779~843),字浪仙,也作閬仙,範陽人,初為僧,法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賈島曾寫詩自傷,後蒙韓愈指導,詩文大為精進,遂還俗,但屢試不第。文宗時,遭貶長江主簿,會昌初,舉遷普州司戶,最終病逝於上任途中。其詩作善雕琢,多淒苦,曾自言“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與孟郊被後世並稱為“郊寒島瘦”。有《長江集》十卷。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①,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②不負言。
【注釋】
①分野色:山野中的景色被橋分開。②幽期:形容時間非常漫長。
【名家點評】
從他現存詩歌來看,他雖然也流露過一點求仕不遇的苦悶,但隻是一點輕微的歎息。其他絕大多數的詩中,幾乎看不到什麼現實矛盾的影子。(遊國恩)
【精品導讀】
這首五言律詩是賈島的代表作,全詩抒寫了詩人訪好友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事,表現了詩人訪友不遇的遺憾心情,同時還描寫了郊外的優美景色。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描寫了友人李凝幽居周圍的環境: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友人居住的小園,在他的住所旁邊沒有其他人居住。通過小路長草、院子荒蕪的情景描寫,既點出了環境的偏僻和幽靜,還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曆來傳誦的名句,詩句寫的是詩人月夜拜訪友人時的情景,因為天色已晚,當他到達友人門口的時候,池邊樹上的鳥兒已然入睡,四周非常安靜,借著朦朧的月光,詩人用手輕輕地敲著友人的家門。詩句中以動襯靜,通過輕微的敲門聲驚醒“宿鳥”這一動態情景,愈發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凸顯了“幽居”的特色。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兩句寫詩人夜訪友人不遇之後在回去路上的所見。在過橋之後,他看到了景色迷人的原野,晚風輕拂,天上的雲飄動,好像山石在移動。雲在風的吹拂下飄動,而石頭是不會移動的,可詩人用這樣的比喻,給人新鮮感,充分體現出賈島琢字煉句,力避平易,務求奇僻的詩風。
在最後兩句中,詩人表達了沒有遇到友人的遺憾,同時也表達了對幽靜美麗的景色的喜愛。
尋隱者①不遇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②不知處。
【注釋】
①隱者:古代因不願做官而隱居山林的人。②雲深:形容山中雲霧繚繞。
【名家點評】
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吳逸一)
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唐汝詢)
【精品導讀】
《尋隱者不遇》是賈島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賈島詩歌創作的嫻熟技巧。整首詩以問答的形式展開,一問三答,在詩人與童子的對話中,表現了詩人渴望隱逸、追求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句“鬆下問童子”是拜訪隱者而不遇時,對一位孩童發問。“鬆下”不僅是對真實景物的描寫,更是別有內涵。古人素來以鬆、竹、梅為“歲寒三友”,讚美其桀驁孤高、不與世俗同流的品質。詩人選用“鬆”這一意象,既符合隱士的生活環境特點,也象征這位隱士與世隔絕、不問俗世的高潔品質。
接下來三句是童子的回答,一答“言師采藥去”,師父去采藥了,隻知道師父在這個山裏麵,但山中雲霧繚繞,師父的具體位置他也不清楚。“雲”也是詩人精心選擇的意象。唐詩多用“白雲”意象象征隱士的高潔與自由,因此詩人於此處寫“雲深”之景,即是寄托對隱士高潔的欽慕。
雖然詩歌的主體皆為童子答語,但統觀全詩不難推測詩人的問話:“言師采藥去”針對的是詩人“你的師父去哪裏”的問題;“隻在此山中”說明詩人此前的問題是:你的師父去哪裏采藥。最後的“雲深不知處”體現詩人此前問童子其師在山中具體何處。詩人僅用二十字便完整呈現了一係列問答。他省略了自己的問話,寓問於答,語言精簡,體現了詩人謀篇與煉句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