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過隙,歲月蒼蒼,教書謀生,彈指已近四十秋。從小學、中學到今天,雖以讀書為人生樂趣,然一事無成。隻落得發蒼蒼、視茫茫、耳鳴鳴、齒牙動搖。然亦不悔:是讀書、教書給我衣食,是讀書、教書給我樂趣,是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的學生給我青春和活力。
我的家鄉在西吉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立眉岔。據老先人說這個村莊有人居住大約200年的曆史了。在他們的記憶中,這個村莊沒有讀書人。到1959年有一個初級中專畢業的,這算是立眉村曆史上第一個讀書人。1972年我這個高中生在六百多人的村莊裏成了第二個讀書人。在那個年代,在這樣的村莊要讀書可想而知。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第二年,即1974年,我被安排到花岔灣當民辦教師,我的同事有一本殘缺不全的浩然的《豔陽天》,這書名和作者還是他告訴我的。這是我生平讀的第一本小說,盡管它沒頭沒尾,我還是讀得很投入,尤其是寫給焦淑紅的情書,印象很深,當時也背了一部分,想給哪一位姑娘寫情書的時候用,可惜得很,竟然沒有派上用場。但我覺得這些書信是天下最好的文字。1978年考入寧夏師範學校後,才有書可讀。後來讀到了《諫逐客書》《報任安書》等書信,才知道天外有天,於是便收集了部分書信,反複閱讀。尤喜魏晉南北朝的書信,並斷斷續續地寫了一點賞析文字。有些發表,有些放著。沒有想過出書,總覺得自己學疏才淺,寫一篇文章捉襟見肘,何況像出書這樣的“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書信在今天已成了過去式。書信的內容可涉乎社會人生、思想學術、個人經曆、日常生活、文學評論、人物臧否等各個方麵,什麼暢談個人獨特體驗,或議政,或論學,或述趣,或敘離,或記遊,交流思想、傳達友情,可以率性任氣,天才豔發,假書信以騁才華,也可在議政、論學之際,敘說遭遇,慨歎人生,皆發自肺腑,文采飛揚。到了現在,交流感情、闡述觀點、報個平安等等,都用現代化通信方式。一個電話、一段視頻、一條短信,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有誰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還寫信?誰還會這麼“老土”。這是十分讓人悲傷和惋惜的!因此,這一古老的飽含人文精神和審美價值的傳統文化就這樣和現代人拜拜了,拜拜的這樣幹脆,這樣瀟灑,連頭也不回。我之所以整理編撰此書,其目的大而言之,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偉大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學習和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批判地繼承這份寶貴遺產,對於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及文明的養成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小而言之,那就是讓書信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流傳,讓今人了解我們老祖宗的聰明才智、思想意識、為人處世、追求完美以及我們母語的偉大精深、表意的蘊藉。從而淨化心靈,提高自身素養和人生質量,認真負責地對待生命、義務、工作。
這裏所選的書信,基本上代表了秦漢魏晉南北朝書信的最高成就,這些書信的作者,人生觀不同、審美觀不同、價值觀不同、表現方式不同、生活處境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人生的執著、對友情的珍惜、對藝術的一絲不苟。我常常被這些書信的真摯友情、真知灼見、崇高人格、生命價值的提升、結構的精妙、文字的華美所感動,我也真心地希望這些書信能感動讀者。因此我在編撰時,一是在選文上力求有代表性,並結合不同版本認真校對,擇善而從,或根據自己的拙見揆情度理而定;二是在解釋翻譯時,盡量做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沒有字字落實,而是力爭保其通順和不改變原意;三是賞析文字,根據不同書信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賞析角度和賞析的重點。因其側重點和角度不同,其詳略不同,風格有別。對有爭議的學術問題,選擇目前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觀點。對一些書信的觀點,今天看來需要商榷,有些做了說明,有些則沒有指出,如習鑿齒《與桓秘書》“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孫堅之所隕斃,裴、杜之故居,繁、王之故宅,遺事猶存,星列滿目。璅璅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百年之後,吾與足下不並為景升乎?”我們必須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去批判地解讀,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麵,更要認識其局限。解讀書信,其實是在解讀曆史,解讀傳統,解讀前人的人生和人性。你在解讀書信的同時,也是讓讀者解讀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任何一封書信它產生的背景、期待的讀者、寫作者是一定的,但由於解讀者的意識形態和時代、社會環境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解讀方式和評價,孰優孰良,君自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