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是全國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業發達。風光旖旎的金沙碧浪、景觀奇妙的大小島嶼、聞名遐邇的蓬萊仙閣、飄渺奇幻的海市蜃樓……使煙台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一直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美譽著稱於世。
煙台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冬暖夏涼。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765.4毫米,年平均氣溫12.7℃,日照時數達2441.6小時,無霜期284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地形多為低山丘陵區,境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脈主要有:大澤山、艾山、羅山、牙山、昆崳山、招虎山等,最高峰為昆崳山,海拔922.8米。境內河流眾多,徑流5公裏以上的河流達121條,其中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辛安河等8條河流流域麵積在300平方公裏以上。煙台海岸線、島岸線長達909公裏,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麵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和養馬島等,有居民的島嶼15個,有10多處金沙碧浪的天然浴場。
煙台市標誌性景區——煙台山及市中心海濱休閑旅遊區、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明朝中國海軍基地蓬萊水城、養心天堂龍口南山旅遊區、中國古代書法寶庫萊州文峰山、“仙山之祖”昆崳山、北方最大地主莊園——棲霞牟氏莊園、由32個島嶼組成的海上仙山——長島、煙台張裕公司的國際葡萄酒城之窗、秦始皇東巡禦馬之地——牟平養馬島等景區,就像熠熠生輝的明珠,撒落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煙台、南山、東海、海陽旭寶等國際標準的高爾夫球場和附近散布的多處特色溫泉,提供了以球會友、以泉靜心、休閑健身的“天堂”。
截至2010年底,煙台市共擁有7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煙台、蓬萊、海陽、龍口、棲霞、招遠、萊州),1個“中國旅遊強縣”(長島);16個國家農業、工業旅遊示範點,32個省級農業、工業、漁業、生態旅遊示範點;9個省級旅遊度假區(金沙灘、養馬島、蓬萊、海陽、萊山、龍口南山、萊州濱海、萊陽丁字灣、棲霞長春湖);9個省級旅遊強鄉鎮和18個省級旅遊特色村,全國特色旅遊景觀名鎮1個,省級特色旅遊景觀名鎮2個,省級特色旅遊景觀名村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處,省級森林公園1處。全市旅遊產業發展質量和規模均居全省前列。
神仙文化
煙台,自古有著“人間仙境”的美譽,又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人文曆史悠久,文化蘊涵深厚。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代代流傳著一首首古老動人的歌謠,傾訴著一個個神秘的傳說故事,形成了煙台厚重而又豐富多彩的神仙文化。
蓬萊神仙文化:“蓬萊”這一地名,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神仙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前在登州府署內,有一塊秦朝丞相李斯手書的刻石。相傳為李斯陪始皇東巡,在路經蓬萊時親筆題寫。秦始皇在此眺望大海,見海麵紅光浮動,恰似朦朦朧朧的三座大山,便問身邊的方士此為何物,方士回說是三座仙島。一曰方丈,再曰瀛洲,最後一座無法應答。突然見水中海草隨波飄動,便靈機一動隨即答曰“蓬萊”,既“蓬草蒿萊”之意,蓬萊由此得名。唐代杜佑《通典》寫道:“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漢武帝曾於元光二年(前133年)東巡至蓬萊,說他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聊以自慰。從此有了“蓬萊”這一地名,同時這也成了三仙山神話傳說的肇始地。
徐福東渡故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東巡,“並勃(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秦始皇東巡路過黃縣(今龍口市),方士徐福得到了秦始皇的召見,並跟隨巡遊。到了琅琊(今膠南市)時,徐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裏麵住著神仙,吃了山裏的仙藥,個個可長生不老,他願赴湯蹈火,為皇上取回仙藥。秦始皇大悅,命他入海求仙。沒多久,徐福返回,說他見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禮薄,需要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用具作獻禮,才能得到仙藥。秦始皇遂派三千童男童女隨徐福再次出海。第二年,秦始皇再次東巡,特意來找徐福,惜未相見。始皇再見到徐福的時候已經是十年後——在他第三次東巡之時。徐福依然沒有尋到仙藥。徐福解釋說,本來就要拿到仙藥,但有大魚護衛仙山,以致功敗垂成。於是,秦始皇親目率領弓箭手往海上與大鮫魚搏鬥,殺死了一條大鮫魚,興盡而返,以為徐福這次終於該拿到仙藥了。徐福卻趁機帶著浩浩蕩蕩的求仙團隊漂洋過海,揚帆東渡,一去不複返。而秦始皇終於沒有等到仙藥,反而在返回鹹陽的路上病死在沙丘城。
八仙過海傳說: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鍾離權(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一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鐵拐李拋下自己另一樣法器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衝突,藍采和的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出麵調停,要求東海龍王歸還藍采和法器,雙方才停戰。元朝末年,全真教興起後,八仙傳說中的呂洞賓、漢鍾離成為該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各種神仙傳說紛紛附會於蓬萊,經民間通俗文化的大肆渲染、傳播,“蓬萊”於是成為“仙境”的代名詞。
長島神話傳說:傳說之一——張羽煮海。潮州書生張羽隨經商的舅父乘船進京,後中途遇大風,船便泊在沙門島(今廟島)外避風。張羽閑來無事,在島上石佛寺中彈奏古琴,琴聲引來了東海龍宮的瓊蓮公主。兩人誌趣相投,一見鍾情。瓊蓮臨別贈冰蠶織玉鮫鮹帕作為信物,暗許終身。八月十五日,四海龍王會於南海,相約此日正好為迎娶之日。
而至此張羽茶飯不思,功業荒廢,未到八月十五就到東海去尋找瓊蓮。誰知瓊蓮已被龍王囚禁,張羽差點被蝦兵蟹將抓住。後張羽回沙門島向媽祖娘娘求助,媽祖娘娘贈他三寶器:盛海銀鍋、鎮海金錢和攪海鐵勺。張羽遂在沙門島煮海,龍王不得已將張羽召至龍宮,與瓊蓮婚配。最終張羽與龍女喜結良緣。後來元代李好古以此傳說編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