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海陽才女王雋英家世(1 / 3)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1959年,密歇根大學畢業。1960年、1962年,先後獲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4年,他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四種誇克的束縛態,因而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

1994與2005年,丁肇中先生兩次回訪母親的故鄉煙台海陽市,他說:“我的父母待我恩重如山,他們不但生育了我,撫養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應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啟蒙良師。”

丁肇中的母親——王雋英(1908—1960年),別號崆峒筱俠,山東海陽市盤石店鎮盤石店村人。父親王以成早年參加辛亥革命,犧牲於諸城戰鬥。她被同盟會元老、日照人丁惟汾收為義女。丁惟汾資助其卒業於北平燕京大學,旋以優異成績考中研究生。畢業後,在丁惟汾的幫助下,公費留學美國,就讀於密西根大學,獲碩士學位。歸國後,由丁惟汾介紹,與日照人丁觀海完婚,生子丁肇中。

王雋英曆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四川沙滋區女青年聯誼會理事長,山東旅京婦女文化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駐會委員,國民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等職。她對振興中華政教事業,建樹頗多,榮獲“品學兼優,政教並茂”之譽。“九·一八”事變後,王雋英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募捐活動及抵製日貨、打擊漢奸鬥爭。1949年,王雋英全家遠遊台灣,與丈夫丁觀海均任大學教授。後僑居美國,培育丁肇中勤學成才。1960年病逝。

一、俊傑英豪喋血諸城

提起王雋英的兒子,世人是無人不知,那是全世界聞名的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到王雋英的父母親,恐怕世人知之甚少。穆尼爾·納索夫講過一句名言:“母親對於孩子是第一所學校。” 丁肇中的巨大成功,得益於母親王雋英的優秀教育。那麼,王雋英當初的成功,當然也離不開她的父母的栽培教育。

王雋英的父親王以成,字簫九,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於海陽縣盤石店招虎山下一個名門豪族。盤石店是個依山傍水的古城,城郊是巍巍的招虎山,山峭水碧,鬆竹疊翠,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拔地而起的長壽崮山勢挺拔,險中有奇。崮下叢麻禪院始建於唐代,翠竹連綿,環境古樸,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相傳唐將尉遲敬德在此養馬,故亦稱叢馬院。後由院中僧侶從江南引入秀竹千杆培植,至明代便葳蕤成林,連綿山澗。

王以成自小知書達理,勤奮好學。1898年,21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登州(今蓬萊)文會館。王以成曾書藏頭聯抒誌:

以臥薪嚐膽樂樂壯誌

成驅虜興華偉偉宏業

簫聲夜半驚殘雲

九州夢中醒睡人

抗清誌士、血性男兒的雄心壯誌躍然紙上。1994年,丁肇中返海陽尋根,當親眼所見外祖父這兩副對聯真跡時,感歎不已,淚如泉湧。

登州文會館結業之後,王以成進入青島工部局學習繪圖。1903年,他東渡日本,在成城學校畢業後入工業學校學習測繪(土木工程專業)。其間,他結識了日照人、同盟會元老丁惟汾。二人皆抱反清救國的宏誌。不久,即成為同道至交。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加之丁惟汾介紹,王以成加入了同盟會。1908年,王以成以優異成績從工業學校畢業。回國後,從事橋梁學專業,任津浦鐵路工程師。1909年,法國人鯨吞公款,清政府官員腐敗昏聵,明知不究,黑暗的社會現實與王以成報效祖國的熱情形成了極大的落差,他憤然辭職。

回歸故鄉後,王以成潛心研讀,著書立說,曾著有《論鐵路工程》、《論鐵路測量》等中國鐵路界最早的學術著作。但是,麵對貧窮多難的民族,刻印在他腦海裏的,是那麼多不堪回首的災難記憶,旱澇致使饑民遍野,瘟疫致使千裏空城,暴政帶來民不聊生,內亂帶來的骨肉相殘,外強的入侵帶來的亡國之痛。王以成終於曉明,以“師夷長技以製夷”為序幕的“科學救國”之路已經走進了死胡同,“革命”、“政治救國”已成中國圖存救亡的不二選擇。

1910年,王以成從家鄉遠走北京,出任《國風日報》社編輯,開始走上了宣揚革命理論的道路。由於《國風日報》宣傳搗君權、驅列強、複興中華等進步思想,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遭到清政府忌刻整治,被查封。王以成再一次麵臨革命方向的抉擇。

他深感非武力不足以推翻清王朝反動統治,於是決心投筆從戎。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發動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積極響應。王以成奔走於天津、濟南、青島、安丘、樂陵、壽光、廣饒、臨淄等地,聯絡王長慶、鄧天乙等數十人,組建民軍,欲光複膠東諸縣。他們密用各鍾鐵罐製作炸彈200餘枚,以備攻城武器。後因即墨、高密等地起義受阻,遂決定攻打諸城。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日,民軍司令王長慶、王以成、鄧天乙等率軍數百人,由安丘挺進諸城。他們臂裹白布,使用土槍古炮,英勇奮戰,與城內革命誌士裏應外合。清兵腹背受敵,潰敗而退。民軍一舉攻占城北五裏堡,威逼縣城。清兵撤退,知縣吳勳逃匿天主教堂,民軍入城,諸城宣布獨立。

民軍開倉賑濟百姓,補充軍餉,成立諸城縣臨時議會。不料幾天後,清兵反撲,包圍了諸城。與民軍交往甚密的天主教堂神父顧思德陰蓄禍心,暗地裏與吳勳勾結策劃,反攻諸城。由於眾寡懸殊,敵軍攻入縣署。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2月14日,未能突圍出的王以成等人被敵軍包圍於傳義教堂,王以成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憤然疾呼:“速倒爾戈,共圖富強。不然,餘固不惜死也。天下黨人,滔滔皆是,均能繼續革命,獨不能殺汝輩呼!”語未畢,即被清兵抓獲,壯烈殉國,時年35歲。

王以成為國赴死,英勇壯烈,後人沒有忘記他。在英烈們殉難一周年時,革命黨人於諸城城裏舉行追悼會,烈士的遺骨被安葬於城北的白玉子山村,後被稱為“義和墳”。1916年5月,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第二支隊長馬海龍率部來諸城獨立(討伐袁世凱稱帝)時,曾率一支騎兵部隊至白玉子山村,隆重祭墓。1936年6月24日,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政府公報》,追認王以成為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

王以成文武兼備,詩文俱佳。曾作《箴女詩》,手跡至今保存完好。詩曰:

浩氣貫長虹,長纓縛妖清。炎黃基業安如磐石,神州山河展現新容。虎山巍巍,秋桐挺挺,有鳳來儀,喈喈和鳴。俊傑英豪,壯誌淩空,允文允武,矢勤矢忠,雋筆繪宏圖,英才錦繡程。吾女師之,庶乎近焉。

詩中的虎山指盤石店的“招虎山”。虎山“有鳳來儀”,係指他的嬌女將要降生於招虎山山麓,後給女起名便取其詩“雋筆繪宏圖,英才錦繡程”開頭兩字。

《海陽縣誌》、《煙台市誌》均有《王以成傳略》篇。海陽市檔案館更將民國檔案中的“王以成名人之家”檔案視為鎮館之寶。其中尤以王以成的《齧指誓書》、《簫九箴女》、《高歌滿江紅》等手書原件更為珍貴。

王以成在諸城辛亥革命中為國捐軀後,其女兒王雋英才三歲,王雋英的母親含悲忍痛,帶著女兒入學念書;後來又當了教員,親手將王雋英培養成人。丁惟汾念戰友情、同誌愛,將王雋英收為義女,承擔起監護培養烈士遺孤之大任。王雋英懂事後,知道父親生前與同盟會元老丁惟汾關係至密,自己又被丁伯伯收為義女。因此,一直視丁惟汾為親人,上學期間也常常回家探親。

其時,丁惟汾的家眷住在濟南市按察司街,丁惟汾的同鄉同族之孫丁觀海常常往來於丁惟汾家,便與王雋英相識並相愛。後來在丁惟汾的幫助下,兩人先後奔赴美國讀書並結婚組成家庭。

二、木蘭之劍文姬之筆

王雋英自幼聰慧,才學出眾。先後於煙台會文書院(現在煙台二中的前身)、真光女中從學。13歲時,以《捉月》為題,吟七律一首:

院中浴盆水清清,誰把明鏡投水中。

欲撈菱花整鬢發,驚喜嫦娥降蟾宮。

探指捉伊伊無影,我不撈月月偏明。

賭氣傾盡盆中水,仰看玉盤飛碧空。

她不僅學習出眾,而且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受北京“五四”運動及學校進步思潮影響,她萌動了做秋瑾式的女俠,為祖國為民族爭光的抱負。經常徜徉於崆峒山的黃海之濱,因此自號“崆峒筱俠”,還在同學中組織了崆峒學社,帶頭撰寫詩文,從她的《言誌》一詩中,足見此種壯誌豪情:

闊步朝登煙台頂,猶見烽火焰正紅。

祖逖壯誌更激烈,揮戈驅虜慶升平。

在丁惟汾的資助下,王雋英於燕京大學就讀,後以優異成績考取另外研究生學業。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苦學之餘,她編寫了《偉偉華夏》一書,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勵精圖治》三輯,由中華書局出版。在重慶時,目睹世道昏暗,官場腐敗,她潔身自好,不入汙流。曾吟詩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