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英雄謝幕(3)(2 / 3)

“召犍為太守、輔漢將軍李嚴至永安宮,拜尚書令。”十月份,李嚴提前來到白帝,輔佐劉備處理永安宮政務。

“召丞相諸葛亮至永安宮。”第二年二月,諸葛亮帶著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永安。

兩年前的六月,劉備立劉禪為皇太子不久,封另外兩個兒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魯國和梁國都在中原,不是蜀漢的地盤,劉備這樣封兒子,是激勵兒子們奪取中原。這一年,劉禪隻有17歲,他的異母弟弟劉永和劉理更小,而且劉備中年得子,對兒子十分溺愛,不會讓他們冒險上戰場,於是,年富力強又久經戰場的養子劉封,對親兒子們就構成了潛在危險,劉備很輕易地就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可是,威脅孩子們的,僅僅是劉封嗎?”劉備看著跪在病榻前的諸葛亮,無比煩惱。

四月,永安,白帝城,永安宮,劉備斜倚在病榻上,盯著窗外那個枝條,發現不見了那朵紅花。明明昨天還是草長鶯飛,今天卻已經綠肥紅瘦,唉,花無百日紅啊。可是,花有重開日,人呢?

劉備給皇太子頒布遺詔,讓人驚訝的是詔書裏並未安排治國大事,隻說了些雞毛蒜皮的事兒。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天下,功名,霸業,這些為之拚搏一生的東西,原來根本握不住啊。多麼虛妄的霸主夢啊,劉備現在隻想做一個父親。劉備想著,閉上眼睛,和曹操一樣,和所有人一樣,劉備還是未能擺脫紅塵劫。

“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劉備最想不通的,不是為何會敗給江東,而是劉禪為何總是不成器。前幾天,射先生來探望劉備,說諸葛亮誇讚劉禪大有進步,這讓劉備稍感安慰。其實,射先生也許隻是在安慰病人而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禪太弱了,沒有為惡的能力,隻有善才能使他避免受到傷害。

遺詔最後,劉備給兒子列了一個必讀書目:《漢書》、《禮記》、諸子、《六韜》、《商君書》。

本本分分地做人,安安靜靜地讀書,這才是最佳生存方式,這就是劉備告訴兒子的。

侍者宣讀完畢給劉禪的遺詔,劉備又把劉永叫到病榻前,遺詔說:“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可憐的父親,臨死還要給兒子找個爹。做父親的不會傷害兒子,事諸葛亮為父,能夠永遠得到他的嗬護,這是劉備教給兒子的生存哲學。

下麵該把諸葛亮叫到床前來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對諸葛亮說。

話音落地,所有人都驚呆了,空氣裏彌漫詭秘的死寂。劉備為何會這麼說,千百年來人們爭論不休。《三國誌》作者陳壽認為劉備信任諸葛亮,舉國托孤於他,完全信任,古今未有;晉朝人孫盛說這是劉備的“詭偽之辭”。清康熙皇帝則無比感慨,認為劉備平時把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比作魚水,也深知諸葛亮忠貞,卻在托孤時說出這些猜疑的話,這是典型的三國式譎詐,卑鄙啊!康熙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問題,自然深知劉備內心。

可是,這句話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呢?

把魚複改名為永安,遺詔裏不提軍國大事,隻說安身立命之本,教導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劉備托孤前的一係列行為,透露出一個信號:他不希望兒子的人生在霸業裏淪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能參透生命。

既然兒子無能,那為什麼不提醒諸葛亮自取呢?最後,一切都是要撒手的。224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於永安宮,時年63歲。

五月,17歲的劉禪即位,遵照父親遺令,將國政完全托付給諸葛亮,對他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然後,他躲在皇宮裏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人們都譏笑他的平庸,但是忘記了這也許正是劉備所希望的。

讓孫權和劉備打得更激烈一下吧。在劉備潰退之後,曹丕鼓勵孫權繼續追擊:“將軍勉建方略,務全獨克。”擊潰了劉備,現在能對江東構成威脅的敵人是曹丕。吳兵後撤,準備與曹魏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