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英雄謝幕(3)(3 / 3)

曹丕要求孫權送子為質,孫權客氣地拒絕了。雙方難免一戰。222年九月,曹丕兵分三路征吳,揭開了與孫權拉鋸戰的序幕,此後,一直到225年三月,三年的時間裏,曹丕一共四次伐吳,但是都未能在長江對岸立足。226年五月,年僅40歲的曹丕,帶著事業未竟的遺憾病逝,兒子曹叡繼位。

228年,做皇帝剛剛找到感覺的曹叡,派曹休出征東吳。孫權在石亭大敗誌大才疏的曹休,又與諸葛亮確定了聯合拒魏的策略,有足夠底氣與曹魏叫板了。

和當初曹丕、劉備搞的那一套一樣,江東臣民紛紛上書,要“擁戴”孫權做皇帝,可是,與曹丕、劉備不一樣的是,孫權表現得很不耐煩。後來,聰明的人出來說,不是做皇帝,而是“正尊號”,說孫權在黃武開元時就是皇帝了,隻不過現在需要補上登基儀式罷了。222年十月,劉備稱帝不久,孫權改年號為黃武。曹丕建號黃初,劉備建號章武,孫權取二人年號的組合建號,表明他才是涵蓋天下的人。

孫權笑了。229年四月十三日,48歲的孫權在武昌城南舉行郊祀大典,“正尊號”,這樣當時的中國就同時有了三位皇帝,人們所說的三國在這時才算湊齊了。

讓我們變得強大的,是更加強大的敵人。沒有了曹操與劉備,孫權也漸漸地變得平庸,雖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勢確定之後,曆史也沒有了太多光彩。和諸多開國皇帝一樣,孫權接下來開始了對開國功臣的誅殺,對諂媚奸邪的寵信,對權力的濫用,對繼承人選擇的搖擺。早年的創建力被暮年的內耗力抵消,他變得越來越昏庸。他“正尊號”後二十三年,竟也沒有突破長江,未能在中原有尺寸立足之地。

226年五月曹丕駕崩時,令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輔政。曹真與曹休先後死去,司馬懿漸漸地掌握了中原權柄。

諸葛亮果真忠貞,不負劉備重托,夙興夜寐,代替不思進取的劉禪治國治軍,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之魏,七年之間,六次對魏用兵,出師未捷身先死,234年八月病逝於五丈原,留下一個國力淘空的蜀漢。

252年四月二十六日,孫權去世,留下一個兒孫們爭來搶去的帝位。

讓人驚奇的是,無所事事的劉禪居然在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才亡國,這可真應了“無為而治”這句話。一些事情可以爭取,一些事情隻能等待。

265年,在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炎廢掉曹魏皇帝曹奐,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晉朝。司馬炎奉祖父司馬懿為武帝,把他當作晉朝的開國皇帝。

十四年過去了,279年11月,晉朝部署六路兵馬,全線出擊,大舉攻吳。此時吳國的皇帝是孫權的孫子孫皓,眾叛親離,沒有絲毫抵抗力。第二年,晉國大將王濬攻到建業城下,三月十五日,孫皓肉袒負荊,率領兄弟子侄21人,出門拜降。

最初,張昭和張紘分別建議孫權定都建業,說這裏有“王氣”,諸葛亮也曾稱讚:“鍾山龍盤,石城虎踞,帝王之宅。”而現在,這座王者之城一片死寂,一片白色的旗幟在城門樓上黯淡地垂著,唐代大詩人對此寫詩說:“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從189年董卓進京亂政算起,中國已經亂了九十三年,各色霸主來了走了,走了來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似乎早該結束但實際上遠未結束的時候,在紛紛擾擾中拉上了大幕,爭霸大戲戛然而止。

叱吒風雲的三國霸主漸漸隱去,新的角色登場了,劇情當然也是新的。

孫權曾經流連的秦淮河上,浮蕩著一隻燈紅酒綠的畫舫,一個身材曼妙的江南女子,輕搖桃花扇,淚水婆娑,哀悼又一個滅亡的朝代。她輕啟朱唇,唱道: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風流覺,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