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群臣則認為吳和魏是對等的,接受魏封是恥辱,可是考慮到孫權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就說提議孫權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上將軍”所有將軍之上軍職,“伯”是諸侯聯盟,那“九州伯”就是天下九州的領頭人,相當於天子呢。
“九州伯,從古至今沒聽說過這個封號啊。”孫權可不想為了一個捏造出來的封號激怒曹丕,說:“過去沛公(劉邦)也曾經被項羽拜為漢王,這隻不過是形勢需要罷了,有什麼大不了的?”
孫權要做孫子,他的部下們卻不甘心。十一月,曹魏使者邢貞來到吳的都城,他的使命是主持拜吳王的儀式。都亭,孫權率領群臣恭立一側,迎接著緩緩駛來的曹魏車隊。邢貞從車窗裏打量著東吳君臣,傲慢地想:哈,這些人都要由我冊封。車子到了門口,他並不下車,等著孫權過來把他扶下去。可是,孫權沒過來,一個須發花白的老頭挺頭昂胸走到車前,對刑貞說:“禮節沒有不重視的,法條沒有不遵行的。你這麼妄自尊大,難道是因為江南人少兵弱,連方寸之刃也沒有嗎?”邢貞一看老頭那麼有派頭,不敢直視他,就向一側望去。這一望,讓他驚心動魄,東吳大將的行列裏,有一人淚流滿麵,對周圍的同僚說:“我等不能奮身拚命,不能統一國家,而讓我們的君主與魏結盟,真是恥辱啊!”
很快,邢貞就知道,那發飆的老頭叫張昭,流淚的大將叫徐盛。邢貞懷疑這次出使的意義,對部下說:“江東將相如此,非久處人下者。”
邢貞回去後,對曹丕說出了自己的擔心。曹丕說:“那就讓他送兒子來為人質。”於是,十二月,一紙詔書送到江東,封孫權長子孫登為萬戶侯,但是要他入京受封。孫權毫不客氣地推辭了。
曹丕沒辦法,又想了一招,派人來江東,索取貢品。曹丕提前準備了一個物品名錄: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全是些珍貴稀缺東西。這不是難為人嗎?群臣都很惱火,大家說:“荊揚二州,進貢有常例,魏國所要的都是珍玩之物,不合乎禮節,不給!”
“他所要求的,對我來說不過是瓦石,我為什麼吝惜呢?”孫權說,“他還在守喪期間,卻索取這些玩樂的東西,怎麼可以與他談禮呢?”按照禮儀曹丕應該守喪三年,期間禁絕娛樂宴飲,可是曹丕卻不管這一套。
孫權低調再低調,穩住了曹丕,從而得以專力對付劉備。
七紅塵劫
奪取益州,攻破漢中,稱王,稱帝,這幾年順風順水,劉備自我感覺很好,以為此次東征萬無一失。正所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巔峰的開局,穀底的結局。221年七月昂然出征,222年六月倉皇潰敗,從一個豐碩的秋季,到一個躁動的夏季,劉備從此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劉備遁逃到白帝停了下來,東吳人也不再追了,因為他們要回去防備曹丕的襲擊。這場戰爭在《三國那些人那些事·吳卷》裏寫了,這裏不再贅述。
劉備找到了這次慘敗的原因,那就是不該把指揮所安在魚複縣。白帝城是魚複縣的治所,劉備就是在這裏發動進攻的。魚複,魚腹,葬身魚腹,多不吉利啊!劉備下令將魚複改名為永安,並把自己居住的宮殿命名為永安宮。這個改名透露出劉備的理想發生了改變:永安,永遠安寧,這才是人生最需要的,什麼霸業,什麼勝敗,全是浮雲。四十多年以後,劉備親手建立的蜀漢,六十三年後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樂不思蜀,被人恥笑,可是他被封為安樂公,在安寧中壽終正寢,也許正符合了父親對他的期望。
從江上吹來的風是那麼的冷,又一個冬天來臨了,劉備也走到了生命的冬天,十一月,劉備染疾在身,一開始隻是下痢,後來加了很多並發症,終於不能自振,隻能躺在床上發號施令。在他身邊侍奉的是太子劉禪。
“傳令江東使者鄭泉進見!”
十月間,達到戰略目的的孫權,派大中大夫鄭泉到白帝見劉備,請求恢複友好關係。和曹操在最後歲月裏一樣,劉備也諦聽到了死神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他要為劉禪即位提前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於是重新考慮對吳的策略,接過了孫權伸出的橄欖枝,派太中大夫宗瑋出使東吳,辦理和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