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又一個王者
楊修死了,可是他的分析是完全符合曹操心理的。五月份,曹操下令全線撤退,完全放棄了漢中。
拋開了孫權,打退了曹操,擁有了一塊獨立的地盤,草鞋攤主劉備可以嚐嚐稱王的滋味了。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
馬超、許靖、諸葛亮、關羽、張飛等120人上表要求封拜劉備為漢中王。值得注意的是,既已封王,為何還要拜大司馬?這是因為王不能擅離國境,不能擅自對外用兵,但是大司馬就可以想征伐誰就可以征伐誰。這封代表“民意”的奏表當然是給獻帝的,但是獻帝是不可能收到的,即使僥幸收到,也不會批準。對獻帝來說,劉備為王和曹操為王都一樣,反正他在誰手裏都是傀儡。這封奏表把謊話說得理直氣壯:“糾合同盟”,誰是同盟?“掃滅凶逆”,當然孫權和曹操是凶逆,可是他們二人為什麼是“凶逆”?難道和劉備爭奪天下就是“凶逆”?
劉備也沒打算讓皇帝批準這道奏表,直接做起了漢中王。七月,劉備在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登上王位。既然得不到皇帝的祝福,那就把120人的奏表宣讀一遍吧,這樣劉備的王位就是合法的了。
偉大的漢中王!
漢中王萬歲萬萬歲!
拜王儀式結束後,劉備回到成都。巴蜀之地,從成都到白水關,新修建了標準化的館舍和亭障,都是為奉迎新漢中王而建設的奉迎據點,足足有四百多個。劉備曾經頒布禁酒令,規定家裏藏有釀酒器具就被判罪,說是為了節約糧食。而劉備為了品嚐做王的滋味,又消耗了多少社會資源呢?這也很正常,劉備拚殺一生,不就是為了以天下供養一己嗎?
為了強調自己是為天下才稱王,劉備給獻帝寫了一封信。
“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劉備說自己一直是奉皇帝命令在外麵掃除賊寇,可是,獻帝什麼時候給他的聖諭呢?“衣帶詔”事件中,獻帝倒是真的要他參與刺殺曹操的行動,但是他第一個嚇跑了。
“群僚見逼,迫臣以義。”劉備說自己做王,純是部下們逼迫的。在天下人麵前說假話,劉備絲毫不覺難堪。
然後,劉備提出做王之後的工作任務是“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一個攪亂社稷的野心家,掀起一場又一場戰爭,荼毒萬民,卻說自己的使命是“以寧社稷”,這可真是彌天大謊。中國政治家們的最大品格缺陷,就是給卑劣的私心戴上公義的冠冕。
劉備顯然不滿足於做漢中王,他把目光投向中原。他稱王後,關羽立即率軍進攻樊城。攻下樊城,就可以直逼南陽,就可以滲透進中原了。
可是,劉備沉浸在稱王的喜悅裏,又擔心關羽坐大難以駕馭,既考慮不到關羽麵臨的風險,又不給他增派援軍,甚至連調動荊州所有兵力的權力都沒給關羽。關羽久久攻不下樊城,而曹操派來的援兵卻趕到了。
這時,孫權給曹操寫信,請求討伐關羽,為曹操效勞。曹操知道孫權是為奪取關羽鎮守的荊州而效勞,可是,曹操顧不上這麼多,隻要是孫權對關羽背後下手,解除樊城之圍,就可以與孫權結為盟友。曹操給孫權回信:“掃平關羽之後,江南之地盡封與你。”封不封,是以後再說的事情,現在讓孫權積極地進攻關羽才是最關鍵的。
有人擔心地問曹操:“到時孫權真的討要江南怎麼辦?”曹操說:“那就要看看碧眼兒能否爭得過大耳賊了。”無論孫權勝敗,反正都會得罪劉備,那時雙方就會在江南打起來,這才是曹操最期待的。
建安十二月,關羽在麥城被吳軍擒獲,然後被斬,孫權集團占領了荊州。
戰後,曹操對孫權進行“表彰”,以朝廷名義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南昌侯。孫權上一次得到朝廷封拜,還是在十九年前,那時曹操陷身於官渡之戰,急於安撫孫權。
“孫權的確是有功。可是,對他的封拜似乎太重了一些。”有人質疑。
“孫權的封賞,是靠殺了關羽換來的。隻有這樣極力獎勵他,才會激怒劉備。”有人看到了曹操的深意。
“哦,原來是為了讓吳蜀雙方打得更猛烈一些啊。封賞原來就是陷害啊。”這人說完,打了一個冷戰,似乎很難相信世上竟有如此陰險的設計。
四消失在紅塵裏
“微臣奉驃騎將軍之名,特來向大王致敬!”東吳派來的校尉梁寓恭恭敬敬地問候曹操。孫權知道劉備很快就會進攻荊州,現在當務之急是穩固與曹操的友好關係,這樣可以避免陷於兩麵受敵的窘境。孫權的厲害之處就是關鍵時刻能做孫子,上書對曹操稱臣,還勸說曹操做皇帝。
真的可以做皇帝嗎?魏國的人也在慫恿曹操。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曹操做了皇帝,最起碼是要派紅包的。
曹操歎口氣,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