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隻能占用一座貧瘠土地的陵園,為何還要搶他人那麼多地盤?明明知道自己帶不走這麼大的江山,為何最後還要爭奪漢中?跋涉太久,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曹操已經走不出他為之生也要為之死的霸局了。
◎把魚複改名為永安,遺詔裏不提軍國大事,隻說安身立命之本,教導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劉備托孤前的一係列行為,透露出一個信號:他不希望兒子的人生在霸業裏淪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能參透生命。
◎讓我們變得強大的,是更加強大的敵人。沒有了曹操與劉備,孫權也漸漸地變得平庸,雖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勢確定之後,曆史也沒有了太多光彩。
一 佛羅裏達效應下的曹操
其實,孫權身上最讓曹操感到恐懼的倒不是年輕,而是結盟的手段。這個碧眼紫髯、上身長下身短的年輕人,總是能找到同盟者。赤壁之戰,孫權要是不拉上劉備,也許曹操會在瘟疫和東南風到來之前就上岸了,此生最大的失敗就會避免了;赤壁之戰以後,孫權要是不對劉備又是送妹子又是送地盤,也許劉備就沒有力量在襄樊一線阻擋曹軍了。讓曹操感到不適的是,天下大局似乎掌握在孫權手中,他時常感慨:“人們都說天下三分,可是孫周旋於曹、劉家兩家之間,誰也離不開他。”一會兒用劉備打曹操,一會兒用曹操打劉備,孫權的確就是那個玩轉三國的人。
論打仗,孫權沒有多大本事,三國曆史上軍事指揮者的最大恥辱就是他創下的。215年,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孫權以為機不可失,就率眾十萬包圍了合肥,隨征的有呂蒙、甘寧、淩統、蔣欽、陳武、賀齊等江東名將,而當時合肥隻有七千守軍和三位守將:張遼、李典、樂進。可是,孫權握著一大把好牌,就是打不出去,圍城十餘天,非但沒有攻克,反而是張遼率領八百猛士衝擊吳軍陣營來去自如,當時孫權嚇得跑到一座高墳上,一動也不敢動。孫權最後無奈撤退,路上還差點兒被張遼活捉。
擅長軍事的曹操,想用軍事手段盡快解決江東問題。216年二月,曹操從漢中回到鄴城,五月晉封為魏王,十月再次遠征孫權,次年正月到達居巢,距離濡須口還有一二百裏的路程,這時軍中爆發瘟疫,為袁紹寫檄文罵曹操祖宗三代的陳琳死了,因為多看了幾眼曹操兒媳婦就被關進監獄的劉楨也死了。有了赤壁之戰的教訓,曹操在居巢陷於糾結之中:前進還是撤退?孫權幫他回答了這個問題:撤吧。
曹操居然聽了孫權的,因為孫權派都尉徐詳請降來了。曹操明白,孫權這個沒有立場隻有利益的小子,這次前來修好,是在為與劉備翻臉之後找後路了。曹操暗想:看來孫權和劉備在荊州要大戰一場了!這時劉備已經進入益州,既侵犯了孫權的利益,也對曹操構成了威脅。赤壁之戰之後你死我掐的曹、孫兩家居然都把劉備看成了敵人,找到了利益共同點,達成了休戰協議。這份協議管用了三四年,一直到曹操病逝,雙方沒有實質性的軍事衝突。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就是不死的競爭法則。
與孫權結成了友好關係,曹操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劉備了。218年七月,64歲的曹操,頂著炎炎烈日,拖著病老之軀,遠赴千裏,再征漢中,增援夏侯淵。也許是感覺到死亡臨近了,出發前他留下遺言,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
他在遺言裏首先為自己選好了死後的棲身之地,他效法古人,葬身之地選擇貧瘠的土地,要求規劃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地作為陵園,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度作為墓基,墓穴上麵不堆土,不種樹。
死後隻能占用一座貧瘠土地的陵園,為何還要搶他人那麼多地盤?明明知道自己帶不走這麼大的江山,為何最後還要爭奪漢中?跋涉太久,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曹操已經走不出他為之生也要為之死的霸局了。
這一刻,他最害怕的居然不是失去江山,而是寂寞。他在遺言裏接著寫道:“《周禮》上說了,塚人負責管理貴族的公墓,諸侯死後埋葬在左右兩邊的前麵,卿大夫埋在後麵。漢代製度稱之為陪陵。凡公卿大夫和將領們有功勞的,死後應當在我的陵園陪葬,要加大陵園麵積,以足以容納陪葬者。”也許,曹操不是寂寞,而是恐懼,那麼多因他而死的人:袁紹、袁術、呂布、張邈、馬騰、毛玠、荀彧、孔融、崔琰、邊讓……他要人陪葬,是沒有勇氣獨自麵對這些人吧。
因此,這次出征他一路上心事不定,走得特別慢。七月出征,九月才到長安,然後停兵不前,猶豫了半年之久,直至第二年正月定軍山淪陷,夏侯淵陣亡,他才進軍漢中。那滯兵不前的半年時間裏,曹操在做什麼?曆史學家們說是曹操被其他事情牽扯了步伐:北方代郡烏桓反叛,宛城侯音造反。可是,這兩起叛亂事件還不足以讓曹操貽誤漢中戰機。從那道遺囑來看,曹操開始安排後事,對死亡產生了敬畏之心,對自己拚殺一生所從事的事業產生了懷疑。這,才是曹操遲遲不願走到前線的原因。
這裏說一個心理學術語:佛羅裏達效應。美國南部的佛羅裏達州氣候溫暖宜人,所以有很多老人會像候鳥一樣,選擇在嚴寒的冬季來這裏生活,該州形成了很多“老人街區”,被稱為“老年天堂”。心理學家John Bargh在紐約大學做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從包含“佛羅裏達”的一組單詞中選擇4個組成句子,有的學生選擇“佛羅裏達”“健忘”“禿頂”“灰白”“滿臉皺紋”這類詞語造句,造句任務完成後,學生又被叫到大廳另一頭的辦公室裏去參加另外一個實驗。其實,從大廳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才是這項實驗的核心。研究者悄悄測量了他們所用的時間,正如John Bargh所料,那些以佛羅裏達為主題造句的年輕人比其他人走得要慢很多。這個實驗得出了“佛羅裏達效應”:一些概念、事件、想法具有漣漪效應,能夠啟動與之相關的信息,從而催生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