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可想而知,劉備聽了他的研究成果連眼皮也不翻一下,但是心裏對他又多了層疙瘩。張裕回家後,一不小心又搞出了一個成果:庚子年就會改朝換代,劉氏不再擁有江山,劉備得到益州,九年之後,在寅年和卯年之間就會失去。他知道這是反動學術成果,涉嫌顛覆國家,可還是忍不住悄悄地告訴了幾個好朋友。結果,有好朋友為了討好劉備,揭發了張裕。
先去打漢中吧,現在沒空兒理這隻“毛豬”。
接下來的事情在《三國那些人那些事·魏卷》和《三國那些人那些事·蜀卷》裏已有詳細描寫,劉備順利地奪取漢中,並且斬殺了曹操的連襟夏侯淵。
為勝利歡呼之後,劉備下了一道緊急命令:把擾亂軍心的張裕殺了!這道命令一頒布,劉備感覺年輕了好幾歲。這幾年,這道命令憋在心裏不能發出,就像便秘,讓劉備時刻感到痛苦。
諸葛亮業餘也搞搞占卜,因此他舍不得張裕死,關鍵是張裕罪不至死,他急忙給劉備上表,請求減免張裕的處罰。劉備在諸葛亮的奏表上批複了八個字:“芳蘭生門,不得不除”。蘭固然芬芳,但是生在門口,出來進去礙事,還是要除掉的,這也是張裕的結局。張裕被除掉了,劉備尚不解恨,又把他的屍體擺在鬧市中示眾。
可是,劉備擺脫不了張裕和周群預言的命運。漢中雖然攻下來了,但是老百姓都被夏侯淵和張郃提前遷走,劉備又派人進攻人口密集的武都郡,結果派出去的人馬全軍覆沒,一切正如周群所料。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庚子年,曹丕篡漢稱帝;魏黃初四年,也就是223年,劉備得到益州第九年,他病死了,這一年是癸卯年,上一年是壬寅年,恰如張裕預言。有人說張裕預言的是寅卯之間劉備失去益州,而不是劉備死,這樣說就是吹毛求疵了,劉備死,扶不起的劉阿鬥即位,這和丟掉益州差不了太多。
其實,張裕和周群不是精通占卜,而是精通未來。劉備被野心蒙蔽了眼睛,看不清未來。
張裕是必須要死的,因為他沒有給予統治者充分的尊重。要一個人死,不需要理由,隻需要借口,這是能夠穿越時空的治世寶典,作為一個王者,必須學會用這一寶典。
曹、孫、劉三家中最想稱王的魏王曹操,更精通這一寶典。
五權力的衝刺
人生的最後幾年,也許是聽到了死神的催促,曹操開始了權力追逐的衝刺。
212年,曹操獲得“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朝”的特權,見皇帝時可以不被傳呼名字,不用小步快走,不用脫鞋解劍。大家都遵守的君臣禮儀在曹操身上不靈了。
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
214年,曹操殺掉伏皇後及其所生二子、宗族百餘人。十幾年前董承“衣帶詔”事件泄露時,伏皇後給父親伏完寫了一封信,說了幾句對曹操不滿的話,209年伏完死了,現在這封信卻神奇地到了曹操手上,於是,這封信引發了一場驚天慘案。
215年,獻帝立曹操女兒曹節為皇後。
216年,五月二十五日,曹操自封為魏王,漢朝數百年沒有異姓王的曆史被改寫。
217年,夏四月,天子命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十月,天子命魏王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設天子旌旗,就是打天子的旗幟;稱警蹕,就是如天子一樣,出入經過的地方戒嚴,斷絕行人;冕有十二旒,“旒”是帽子前後的玉串,子、男的冠冕有五旒,侯、伯七旒,上公九旒,天子十二旒,曹操的帽子現在也是天子才有資格戴的那種有十二條玉串的帽子,至於“金根車”“六馬”“五時副車”也都是天子之儀,曹操都坦然享有了。
侵犯別人而得到的東西最害怕失去,曹操嗬護著自己的權力羽毛,不容別人有一點冒犯。可是,高處不勝寒,難免有人挑戰他的權威,畢竟,權力不能讓所有人屈服。對不服的人,曹操的解決辦法很簡單也很有效:殺。
曹操戴上王的冠冕後,朝野上下,各種慶賀的奏章雪花一樣地飛到曹操麵前。有一個叫楊訓的小人物也準備隨大流上一道這樣的表。他很少有資格上表,所以很謹慎,寫好表後提前找人看看。人家一看,感覺他用的褒義詞太多,就譏笑他肉麻。
“把那道表拿來我看看!”崔琰說。崔琰現在是魏國的尚書,負責人事工作,楊訓就是他推薦的,要是這人的奏表有問題,會給他丟臉的。
崔琰看了奏表,感覺問題沒那麼誇張,就給楊訓寫了一封信,信裏有這麼一句話:“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當時可能忙著工作,信寫得很簡略,在他和楊訓的具體語境裏,這話的意思很單純,“省表”是說“看了你的奏表”,“事佳耳”是說“這也算是好事”,“時乎時乎”是說“時勢啊時勢啊”,“會當有變時”是說“應當有變化的時候”,崔琰是說楊訓的奏表符合主旋律,個別人不理解,那是因為對時勢的變化沒有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