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文明’是三孫子”(1 / 3)

——老舍對於現代文明的關注

曾廣燦

曾廣燦,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文摘要:精神文明是都市文化發展的基本內容。本文通過老舍對部分都市人群精神文明描寫的剖析,探究老舍對現代文明的關注。

關鍵詞:文化;文明;三孫子

作者:曾廣燦,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假如我們認定魯迅是浙東紹興文化的符號,那麼我們就無法不承認老舍是京城文化的一張名片。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人文事項含蘊至豐至廣的名詞,中國人群社會上下五千年,從衣食住行,到政治、經濟、倫理、宗教、教育、禮俗等等都在其中,這從泛文化概念理解,就是所謂中華文化。京城文化是這種文化在曆史時空下的現代形態。

老舍對於京城文化的貢獻在於,他竭盡一生以文藝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從多視角多側麵多層次表現了京城近現代社會人群的方方麵麵,他的表現的成功、傑出和豐富深廣性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人。所以我們可以確認,老舍是名副其實的京城文化的符號或名片。認知老舍無疑是認識京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路徑。然而由於文化所含事項繁複與深廣,當我們從老舍這張名片切入認知京城文化時,也隻能像通過一粒砂看大千世界一樣,由一兩個點的切入解讀窺見麵;要窮盡、要全麵隻能是一種奢望想象。

本文所選取的是老舍對都市社會人群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關注。他通過自己的部分小說作品明確表達了他對某些人所追求、攀附和自詡的“現代文明”的看法與批評。

文明,這是一個崇高閃光的字眼,文明程度高低是社會進步與否的標誌。愚昧、落後、懶墮、野蠻……人人唾棄,文明進步永遠為人們所追求、向往。社會發展曆史表明,物質文明提高,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建設;精神文明昌茂,一定會大大助推社會和諧與物質文明更大發展。這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大力提倡並同時狠抓兩個文明建設,特別是近期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老舍先生大半生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其貧困、人的精神世界又被扭曲的舊社會。在廣大市民和勞動人民都隻能用血汗換窩窩頭吃,用“夢欺騙著饑腸”的時代,似乎沒有什麼文明不文明可談。但是,誠如老舍先生所說,“人不僅是這個‘肉體’的東西,除了‘肉體’,還有個‘靈魂’的存在”(《靈的文學與佛教》),就是說,人超越動物的本質標誌就在於他有腦子能思考,有靈魂,有高於動物的精神表現。隻是,這種精神表現又因社會人群對社會事項態度、所處地位及關係不同而呈現出高尚和低俗、聖潔與卑汙的不同。我們讚賞高尚、聖潔,而憎惡和批判假醜惡。老舍先生就是用他那支如椽大筆將京城社會一大群人,特別是中下層市民階層人群靈魂展現給人看,對他們中一些人所表現出的不文明行為和精神狀態予以了鮮活的描寫和批評,諸如崇洋媚外、阿諛奉承、敷衍塞責、因循守舊、灰色慵懶、追逐名利、假公濟私、低級粗俗、不學無術、不講衛生、不求進取等等,筆鋒所至,無處不顯示出一個偉大作家的睿智和強烈社會責任感。

那麼,老舍是怎樣看待和描寫“文明”的呢?我們試圖從幾個例證加以分析。

“文明是三孫子”,這是老舍在小說《柳家大院》中通過算卦先生之口對“文明”屢屢發出的咒語和判言。如果說這篇小說的基本主題是表現對貧困市民群體生活命運的極大關切,那麼“文明是三孫子”便是它的副主題關鍵詞。以人倫輩分喻比,文明之崇高應在最高位置,如果落在“孫子”位置則低了三級,而淪到了“三孫子”地步則更慘,毋寧成了一句罵人的話。文明、現代文明是何等光耀的事情,老舍何以如此唾棄、不惜痛斥呢?我們姑且不說以能識兩字、會看晚報而自嘲為“文明”人的算卦先生,先看看“文明”人老王。

老王大字不識,甚至連晚報都不會看,怎麼稱得上“文明”?原因很簡單,他混的是洋事,給洋人剪草皮,是一位沾洋氣的不一般的花匠。他以能夠著洋人自命不凡,時常擺著“文明人”的架勢派頭待人接物,他把洋人、洋事與文明等量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