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敘事與經典解讀
禮義廉恥與老北京人
——讀《四世同堂》思考之一
範亦豪
範亦豪,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文提要:老舍一生努力發掘和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想通過這條道路建設民眾健康的心靈。《四世同堂》是他經過多年思考、探索集中做出的答案。他以禮義廉恥為基礎進行老北京人道德的重塑。老舍給我們的這個啟示在道德滑坡的今天還行得通嗎?
關鍵詞:道德標準;禮義廉恥;改造國民性;傳統文化的優質
作者:範亦豪,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201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約我把八十多萬字大部頭的《四世同堂》縮減成一個精華本,為的是便於普及。這是件積德修好的事,我沒怎麼猶豫就應承了下來。這個決定也有我個人的偏愛在起著作用。我的童年就是在淪陷的北平度過的,走入《四世同堂》將讓我又一次重溫這段曆史,回味和思索當年的日子。而且,我以為《四世同堂》是作為獨立作家、自由主義作家的老舍的最後一部大作品,在這部書裏能看到老舍最本真的思想、理念和追求,它應該是最老舍的東西,對認識老舍來說特別有價值。
這件工作促使我把《四世同堂》細讀了好幾遍。我一次次被淪陷於日寇鐵蹄下的老北京人的道德精神感動,同時又痛感今天道德大滑坡的可怕,卻又覺得無可奈何。
於是,想在這裏談談感受和想法。
一、《四世同堂》中評價人物的標準
我們先來看看小說中兩位雖不重要但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文夫婦。這可能是除了老舍誰也寫不出來的人物。小文是前清的準侯爺,辛亥革命把他從“金子裏的生活”扔到小羊圈胡同的大院裏。奇怪的是這夫婦倆對失去的權位、財富完全不留戀不惋惜,他們整天醉在京劇藝術裏頭,過著超然、坦然、泰然、怡然的日子。他們對鄰居、戲友沒一點架子,鄰居有了難他們能把最後一毛錢捐出來。他們並不關心國事,卻可以用壯烈的死回答日寇的暴行,在生死關頭爆發出中國人的勇氣。可他們實實在在是沒落的滿清貴族。
這讓我們聯想起另一個前清貴族,《正紅旗下》裏的定大爺,在現實中就是劉壽綿、宗月大師,他雖出身豪門貴胄,卻是最無私的大善人。老舍說:“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老舍把他當作恩人和精神的導師。
至於那個最終命運和老舍極其相似的祁天佑,他是個掌櫃的,要是按革命的階級劃分標準必是資產階級的人物,可是他一生誠實、守規矩、愛體麵,他以投水自盡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清白。這算什麼階級的精神呢?
最讓人敬重的錢詩人,是地道的傳統的舊知識分子,他“老是那麼謙恭和氣,教人覺得舒服”,然而麵對日本的暴行他比誰都堅硬,是真正的英雄。他又是哪個階級的英雄呢?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紀40年代(1944—1946)在大後方和美國寫的,那時候政治標準管不著他,他也不理政治標準。超階級、超黨派、重道德是此前的他一貫的為人準則,所以他到處都有朋友,不管他們頭上貼著什麼標簽。他對人非常寬厚、寬容,這既是他的觀念,也是他的性格,所以他比任何人都適合當文協主席這個最難當的角色。
在他的作品裏也一樣。老舍是窮人出身,可是評斷人的好與不好,他完全不管階級。道德有沒有階級性?在這裏我們用不著詳細討論這個理論問題,我想說的是:道德雖然有階級性,但是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時代道德中真善美的元素是存在普世性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承認這點,文化就無法傳承和交流。
老舍的超階級、重道德,有道理。
二、《四世同堂》中道德的內涵
祁家在北郊有塊墳地,看墳的老農民常二爺在一次進西直門時,讓日本兵抓住,罰他跪在城門洞。受罰後的常二爺痛苦萬分,覺得受此奇恥大辱簡直無顏活在人世。老舍說:“他是個中國人,北方的中國人,北平郊外的中國人。他不認識多少字,他可是曉得由孔夫子傳下來的禮義廉恥。他吃的是糠,而道出來的是仁義。他一共有幾畝地,而他的人格是頂得起天來的。他是個最講理的,最知恥的,全人類裏最拿得出去的,人!”這段話給了我們一個直接的提示。它表達的是《四世同堂》的、也是老舍的核心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