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苦世界”的窮人力車夫們
“咱們賣汗,咱們的女人賣肉,我明白,我知道!”
——《駱駝祥子》
從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在曆經多次失敗挫折之後,試圖以西方現代性思想來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從思想文化源頭來進行現代性轉型,因此西方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紛紛傳入中國。五四時期,人道主義思潮為多數作家接受,並喊出了“勞工神聖”的口號,在文學界形成了反映底層勞工生活的文學作品。
在眾多的勞工文學作品中,描寫人力車夫的作品,尤為眾多和突出。劉半農的《擬擬曲》(之二)寫車夫老九前年秋天就害咳嗽,但為養家活口,一直拉車竟至不起。死後,一件破襖,一根煙袋,權作了葬品。沈尹默和胡適創作了同名的《人力車夫》文學作品,體現了一種強烈的人道主義關懷。在大量以人力車夫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中,魯迅的《一件小事》無疑是最成功的一篇。鬱達夫的《薄奠》中的車夫也在非人生活中保持著高尚的品德。盡管生活貧困,卻從不謀不義之財。在天氣惡劣之時,絕不敲竹杠,對他人出於同情而贈予的財物,登門如數奉還。這些描寫人力車夫的作品,雖然在當時還未對他們生活做出多方位的描寫,但它畢竟給人們提供了窮車夫的生活側麵,初步展現了窮車夫們在困境之中頑強追求的一個剪影,為以後文學作品描寫人力車夫打下了基礎。
老舍在文學作品中描寫人力車夫一方麵是繼承五四文學關注勞工的人道主義精神,另一方麵,更是源於自己的底層生活經驗。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旗人,沒有文化,沒有手藝,也沒有大能耐,一旦墮入生活無著落的境地時,稍微有點力氣的隻能去拉車維持生存,老舍周圍就有不少親友幹這行。老舍熟悉他們,滿腹酸楚地寫這些掙紮在饑餓線上的窮旗人哥們兒。
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中就出現了一個人力車夫——“趙四”。之後的文學作品中,人力車夫這種角色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現在老舍的文學世界之中,構成了一個立體流動的人力車夫群體畫像。在這群車夫當中,趙四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小說對趙四的描寫隨著情節的推進而逐漸增多,趙四也由次要人物角色,漸漸升為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趙四在變成洋車夫以前,也是個有錢而自由的人。他少年的時候也頗體麵,而且在鄉裏之中極有人緣。他曾買過八十多條小活鯉魚分送給他的鄰居,他曾穿著整齊布衫救過一個自盡的大姑娘,他曾召集逃學的學童們在城外會麵管他們吃飯,他曾撿磚塊打破了人腦袋被抓到監獄做苦力。但是,他並沒改舊日的態度:他出獄之後,“他真算是個傻老,生死之際還想那條吃飯的道路可以掙飯吃而又作好事。他不能不去拉洋車了,然而他依然想,拉洋車是何等義勇的事:人家有急事,咱拉著他跑,這不是舍命救人!”老舍:《老張的哲學》,《老舍全集》第1卷,第131頁。趙四在經曆了層層的生活挫折和磨難之後,即便是在獄友和街坊人們的譏諷嘲笑下,也依然不改遇事行善、急公好義的熱心腸性格,為老舍後來《駱駝祥子》中典型形象祥子的刻畫做了最初的審美嚐試。
在第二部長篇小說《趙子曰》裏,老舍素描般地刻畫了一個名叫“春二”的人力車夫。小說通過春二之口點出晚清時期底層旗人的淒慘遭遇,即使選擇拉車這樣的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春二”等窮車夫們依然擺脫不了受剝削、受欺壓的境遇。窮旗人在窮困與被歧視的雙重壓迫中,掙不脫他們的命。老舍巧妙地展現出春二的身份怎樣從藍旗人變為一個人力車夫,以及身為車夫的春二所遭受的虐待與折磨。1934年2月,老舍的短篇小說《眼鏡》寫一個人力車夫王四也處於這樣的境遇之中,其結局更加悲慘。
1936年春天,老舍與“山大”的一位朋友閑談,聽他說一個車夫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還是受窮;另一個車夫被軍隊抓了去,轉禍為福,乘著軍隊移動之際,偷牽回三匹駱駝回來。老舍就以車夫祥子為中心,駱駝做陪襯,把那一點簡單的故事擴大成為一篇十多萬字的小說,順手把其餘的各種車夫敘述出來,寫出車夫的全部生活來,擴大為一個典型的“車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