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想象城市的另一麵(1)(1 / 3)

——老舍城市底層敘述中的獨特形象世界

張麗軍

張麗軍,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催生了現代城市。大機器工業帶來了大批工業城市的崛起。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或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是工業文明平台上的城市化。新的大工業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成為城市發展的基礎。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掠奪,殘酷地摧殘和扼殺了處於萌芽狀態的中國近代工業。近代中國城市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港口城市如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等已成為帝國主義進行政治、軍事、經濟侵略的基地,這些城市是按侵略者的意圖來發展的,結構發展也極不合理,近代工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基礎工業極其落後,而商業、服務業都過分膨脹,一個城市變為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租界,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不成體係。當時靠民族工業支撐起來的城市,生產力落後,力量薄弱,規模不大,對帝國主義統治的大城市表現出很大程度的依附性。近代中國沒有像西方的英、法等國那樣真正出現“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過程”,中國社會也沒有因明清之際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而使自身從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中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近代中國城市,特別是通商口岸城市,不是因遼闊鄉村土地上自然經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而產生出城市發展變遷的強大推動力量;而是由於西方的介入,在廣闊的自然經濟環境中率先獲得神奇發展,並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獲得了畸形發展,地處封閉的內陸省份以及落後的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卻相當緩慢,有的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現象。可以看出,近代的中國城市布局不合理,體係結構失穩,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形成,許多城市依然保持著封建時代的城市麵貌。中國城市在加速發展的同時,漸漸出現了產業結構嚴重失調、貧富兩極化、偏重原材料與輕工業的畸形化發展態勢。這種畸形發展的城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在標誌著人類文明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在製造著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城市這一人類新樂園建立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城市在造就百萬富翁的同時,也帶來眾多的底層貧困群體;城市在擁有現代性華麗外衣的同時,其內裏也布滿了殘衣敗絮。而且,在畸形繁華的城市現代性語境之下,20世紀初期的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反映這種畸形狀態的都市文學——新感覺派文學。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態,著重描寫病態的、畸形的兩性關係及心理,極力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穆時英在充滿爵士樂、狐步舞、夜總會的瘋狂中找尋熱鬧場景背後的極度悲哀,似乎一切都如《上海狐步舞》中的頭一句話“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以極端的衝突形式展現一個畸形的、無序的、瘋狂的、價值顛倒的都市世界和都市人荒誕的命運。

那些“新感覺派”筆下瘋狂追求聲色犬馬的都市上層人士所具有的精神痛苦是花天酒地、狂歡極樂之後的心靈失落、精神空虛,即使“新感覺派”形象世界中的妓女人物,那也是“交際花”式的、耽迷於生存之外的欲望化象征;但是,對於都市底層人物的每日填飽肚子的生存掙紮之痛苦,描寫都市生活的“新感覺派”則與之無緣。即“新感覺派”小說的“感覺”更多的是“十裏洋場”裏聲色犬馬的“欲望”之“感覺”,而非苦苦掙紮的“生存”之“感覺”,因此,就更談不上所謂的底層窮苦人物了,窮苦的良家婦女淪為風塵女子不是自甘墮落、自我耽迷於“裏比多”,而是被窮困的生活苦苦逼迫的結果,也就自然沒有那種所謂的“新感覺”了。都市底層窮人群體在城市巨大的畸形華麗外衣遮蔽之下,在現代文學世界中一直處於無聲無息的黑暗世界之中,直到窮人作家老舍出現才漸漸被照亮,得以呈現出來。

老舍從自己的窮人生命體驗出發,通過汲取西方作家,尤其是狄更斯等人的審美風格,融會滿漢民族風情、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塑造了一係列老北京的底層窮困人物形象,有駱駝般吃苦賣力的人力車夫,有為了糊口、為了養活家人而不得不“賣肉”的妓女,有像狗一樣轉來轉去掙口飯吃的舊巡警,有苦學一身手藝而派不上用場的手藝人,有到處受欺負、社會地位極其低賤的舊藝人,更有深受生存掙紮苦難之中,還要承受“三綱五常”禮教折磨的最底層的窮苦女性形象——這是一個別樣的城市世界,是一個“窮苦人”生存的“勞苦世界”,也是一個終日不見陽光、被鮮亮的現代性所遮蔽的“背後”的“窮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