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文墨沙龍(2)(3 / 3)

關於讀書

盡管人的愛好五花八門,竊以為讀書應為首推。但凡人有了一種愛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視角,甚至有了一個屬於讀書人的獨特世界。不過,和別的愛好相比,讀書的愛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寥廓的眼光,一個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許可以據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好和沒有讀書癖好的人更為妥切,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精神世界裏。

一個人怎樣才算養成了讀書的癖好呢?倒不是在於讀書破萬卷,一頭紮進書堆,成為一個書呆子,就像敝人。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甚至成為生命軌跡的組成部分,不讀書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覺得若有所失、覺得虛度了光陰。蘇門四學士的黃山穀先生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麵目可憎。”如果三日不讀書,就感到自慚形穢不好意思見人,則必定是一個有讀書癖的人了,敝人自詡好讀書,三日不讀雖然難受,還沒到羞於見人的地步。好讀書者是一個美好的追求。每個人在一生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如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應該有一個自以為榮的身份,如科學家、教授、作家、工程師、企業家等,可是,如果沒有一個好讀者的身份相伴隨,這個人就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曆史上有許多大人物,在他們眾所周知的聲譽光環背後,往往有一個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終身讀者,即一輩子愛讀書、如癡如醉的讀者。

讀書成為一種愉快、一種精神食糧,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關於這種境界,陶潛先生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敝人基本做到這點,不過,大家不要忘記,在《五柳先生傳》中,這句話前麵的一句話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可見要做到發自內心需求如饑似渴的讀書,前提必須有真性情。那些躁動不安、事事都想發表高見闊論的人,那些渴慕榮利的人,焉能達到如此會意的境界?

以愉快為基本標準,這也是在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度。無論什麼書,隻有你讀時感到了愉快,使你發生了共鳴和獲得了享受,你才應該承認它對於你是一本好書。尤其文學作品,本身並無實用,唯能使生活充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喜歡讀。沒有人盡義務似的必須讀詩、小說、散文。哪怕是專家學者同聲讚揚的名著,如果不感興趣,便與你無幹。不感興趣而硬讀,其結果隻能是不懂裝懂,人雲亦雲。據敝人所見,凡是真正把讀書當做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鮮明的好惡,而且對此心中坦蕩,不必諱言。兒子問我:“老爹看過《百年孤獨》嗎?”“看過!”“能看下去嗎?”“不感興趣!”雖然獲得諾貝爾文學大獎,敝人就是味同嚼蠟,不知是譯者沒做到信達雅,還是敝人欣賞水平忒凹!

敝人對兒子多次忠告:多讀書,少上網,多看紙質精品美文。可以是一個網民,但首先應該是一個愛讀書者。他小時候喜歡閱讀,把眼睛看成了近視眼,現在不讀書,隻上網,成一條網蟲了。稱網蟲是名副其實的,得空掛在網上,看八卦,聊天,精神營養極度不良,讓人糟心。

互聯網是一個好工具,然而要把它當工具使用,前提是你腹有詩書,知識積澱足夠多,精神上足夠強健。否則,結果隻能它把你當工具使用,誘使你消費,它賺了錢,你卻被毀了。

書籍是人類經典文化的主要載體。電視和網絡更多地著眼於當下,著眼於“非誠勿擾”“愛情來敲門”,攻擊非我族類的利器。太浮躁,太功利,太急於求成,一切都成了快餐文化,力求信息傳播得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積澱。因此,一個人如果主要甚至僅僅看電視和上網絡,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也許知道天下許多奇聞八卦,但這些與他的真實生活關係不大,與他的精神生長關係不大,獲得的甚至都是負麵的資訊。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根的,他對人類文化傳統一無所知,本質上是貧乏和空虛的。希望兒子不要成為沒有文化的一代人。

承認我從寫文章中獲得了許多快樂,認為是心靈的物語,思考的寄托,精神的宣喻。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愉悅。有時候還覺得,寫文章占去了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文章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一本好書在手,品著清冽的香茗,嗅著悠綿的書香,結識心儀的大師,其樂融融,焉不浮一大白矣!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於它自身,而緣於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那是一個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我們好歹要崇拜一個什麼人,奧斯特洛夫斯基、伏尼契、巴爾紮克、雨果、狄更斯、羅曼·羅蘭、魯迅、巴金、錢鍾書、餘秋雨,那時十分崇拜。後來重讀這些書,可能會對它失望,並且詫異當初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不必慚愧,事實上那是我們的精神初戀,而初戀對象不過是把我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個誘因罷了。當然,同時它也是一個征兆,早期著迷的書的性質大致顯示了我們的精神類型,預示了我們後來精神生活的走向。

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並把它們據為己有的過程。簡言之,做一個讀者,就是加入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傳統中去,做一個文明人。相反,對於不是讀者的人來說,凝聚在書籍中的人類精神財富等於不存在,他們不去享用和占有這筆寶貴的財富,一個人唯有在成了讀者以後才會知道,這是多麼巨大的損失。

年老後,書對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的效果了。無論多麼出色的書,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或者是我自己理性已經足夠成熟,或者是情感已經足夠遲鈍,總之我已經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世人不計其數,知己者寥寥無幾,書籍汪洋大海,終身受益的數本而已。

我們既然不為隻結識高山流水難覓知音的寥寥數人而遺憾,也就不必為隻讀過浩瀚大海中滄海一粟而惋惜了。

無論好讀書和好色卻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就是雖好之卻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