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過廣東,吃在廣東沒有切身感受,夫人兒子都去過,回來告訴敝人,他們在廣州大街上無論早晨還是午夜,無論大排檔還是高級酒樓,每時每刻都可以看到人頭攢動的吃喝大軍,奇怪廣州人難道不上班工作?難道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嗎?後來他們得到答案——廣東人把工作生存歸結為一個字:“吃”,生活意義被簡化為“兩頓飯”。舉國上下沒有哪一個省市像廣東人那樣,把形而下的生活理念,赤裸裸暴露給世人,一點都不覺得不高雅、沒品位、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無論政府高官,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吃放在第一位,人家非常坦然,非常順其自然。他們把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民以食為天”推崇到極致。
粵菜作為我國八大菜係之一,尤以選料廣博最為有名。廣東人“會飛的不吃屎殼郎,四條腿的不吃板凳”。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沒有不可入肴的。還有讓我們北方人望而生畏,聞之惡心的蛇、鼠、蟲、蟻等,都是入肴佳品。媒體曾報道廣州每年要吃掉30萬隻貓,寵物狗也成了他們一飽口福的美味,令人氣憤不已。還有敝人十分質疑的蛇,卻被粵菜奉為酒筵珍品。記得少年時看到的寓言說有人看到酒杯裏有蛇的影子,居然嚇出病來,這個成語叫“杯弓蛇影”,解開疑團的智者叫樂廣。就是今天,粵菜還是把吃蛇作為待客的美味佳肴,作為請客上檔次的象征。網上看到,“被毒蛇咬死的雞,煮了你敢吃嗎”?近日,一段介紹佛山“殘忍菜式毒蛇咬雞”做法的視頻驚現網上,稱雞被蛇毒死後肉味更鮮。記者調查發現,廣州不少餐館也有這道菜,更有餐館稱這是多年的招牌菜。許多網友卻對此菜表示反感,認為食用方式不文明。
連被毒蛇咬死的雞他們都能吃且甘之如飴,還有什麼不敢吃的,兒時聽說廣東人吃蛆,想想都惡心,現在已然是事實,粵菜譜看到過這道菜,您敢吃嗎?太可怕了!
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浪費,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人大吃大喝形成鮮明對照。北方人的鋪張浪費,正是由於禮儀上的拘泥,固然有豪爽可愛的一麵,當更應看到,飲食上的繁文縟節,給現代社會帶來許多不必要麻煩。當然並不是說廣東人不注重禮貌禮節,恰恰相反,他們請客非常注意禮貌,每每強調使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則是求真務實的廣東人所不願做的。
除了吃的上麵廣東人十分講究刀工、火候、烹飪時間、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外,他們在吃上的特別講究鮮為人知,記得媒體報道廣東的“黃金宴”(188888元一餐),其中有道菜要提前一周準備,其中一種湯,要熬上三天,許多山珍炮製工序十分複雜,平民百姓肯定聞所未聞。至於拚盤中的刻花、造型,更像一件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大快朵頤之時,胃口一定大開。
王火先生大作《戰爭與人》中看到廣東人吃猴腦的描寫,對他們的殘忍吃法非常反感,細節不再描述,可以想象,把活蹦亂跳的猴子的腦殼敲碎,當場把腦子舀出加上佐料送入饕餮大嘴,咱不說慈悲為懷、君子遠庖廚,講究什麼動物保護,提倡什麼猴道主義,看著眼淚汪汪、垂死掙紮、淒厲嘶叫的小猴子(嘴巴綁著,還能發出哀鳴),正常人能吃得下去嗎?能忍心嗎?“非典”病發於廣東,是不是情理之中啊?
毛主席詩雲:“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當年他老人家在廣州負責農民運動講習所,沒少“吃早茶”。北方人,一般見麵要問,“吃了嗎?”廣東人早上見麵往往要問:“飲唑茶末?”(喝茶了嗎?)可見對飲茶的喜好。他們有這說法“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廣東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有吃早點,就是北方人的早飯。不僅有早茶,還有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有四川人似的擺擺龍門陣,傳播點小道消息,洽談生意。可見,廣東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方式。
馬先生曾來銀川掛職任常務副市長,他在廣州待過幾年,敝人去看他,給我喝“功夫茶”。一套精致茶具,茶具什麼品質就不細表了,茶壺茶杯都很小,茶壺隻有拳頭大小,杯子和酒盅差不多(三錢的酒杯),把烏龍茶塞滿一茶壺,用手指壓得磁磁的,用滾開水衝上兩遍,頭兩遍倒掉,大概是“洗茶”吧,斟茶時還要來回斟倒,說避免前濃後淡情況。總之,很費時間,味道的確很不錯,就是太浪費功夫,難怪叫“功夫茶”。
廣東人信天道酬勤,信奉付出總有回報,當然也信命——“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亂想不頂用”。在廣東深圳,算命、風水先生很吃香。為什麼廣東朋友多次邀請敝人去那裏呢?主要他們大多從北方南下淘金時候,知道敝人有點特長,了解本人對風水什麼的略知一二,拍胸脯信誓旦旦如果去他們哪裏,要風有風,要雨有雨,金錢美女俯拾即是。恰恰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去了不一定收獲(道行不夠,還不能了如指掌),沒有貿然行事。但也相信風水確實符合自然科學原理,比如貝聿銘先生的設計理念就突出風水特點,據說凡遵循風水原理的鴻篇巨製,都有非常好的運營效益,立竿見影,反之一塌糊塗。張賢亮先生的朋友宮雪花(當年曾和張瑜定為《廬山戀》的AB角,後涉案淡出演藝界。2001年42歲競選港姐因氣質優雅被評為港姐第一名,“老年”折桂,名噪一時),非常欣賞賢亮先生作品,多次邀請張先生定居香港,當張先生和劉曉慶赴港參加某國際頒獎儀式時,請先生到府上小住,當著張先生麵給預測大師打電話,問賢亮先生定居香港福禍利鈍,大師說,張先生還是在大陸有發展,在香港流年不利。看來預測還是比較準確,大家知道,當前著名作家或整個文藝界,像張先生著述頗豐經商利好、卓有成就的範例還是鳳毛麟角。如果先生定居香江,說不定從此歸隱林泉、銷聲匿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