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那天,我打開郵箱,忽然看見學生劉柯的來函:

屈老師,你愛好英國文學,那麼,“去年之雪今何在”這句詩,是那個詩人寫的?我在網上沒查到,煩你給查一下。

在我印象裏,這句詩是哪兒來的?拜倫?雪萊?莎翁?——似乎都不像!

想起了,將它還原成英語好像應當是where are the snows of last yaer?

我不能確定,就像人生有太多的東西不能確定一樣。管它呢,回複了再說吧?

我回了劉柯,又瀏覽起網頁來……

一篇綜術劉德偉的書評文章說: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抗日宣傳結束之後,劉德偉留在了美國陪伴正在攻讀土地利用經濟學博士的丈夫。在那裏,她進入了全美最好的芝加哥大學社會福利行政學院,攻讀社會福利行政專業。學成之後,她和丈夫一起回到祖國,盼望著為國家獻出彼此的一切力量。同國後,她先後擔任了重慶社會福利司兒童福利專員、兒童福利科科長兼育幼院院長;1947年,她又被任命為上海兒童福利促進會總幹事,主管上海市的兒童福利工作。在任何崗位,她都兢兢業業,帶領同事們進行最最實際的兒童工作。如果沒有之後的土改、反右,勞改、“文革”這些運動的逐個發生,她這個高級知識分子也沒有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她畢生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人生理想最終一定能夠實現:“從1958年到1979年,整整的21年,我失去了公職……這個運動開始的時候,我46歲。當一切恢複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已經68歲了。”“我這一生中,應該在社會學或者社會工作中有一定的成就,但事實上,我什麼成就都沒有。隻是在我的教授英語的工作中,贏得了一些友誼與敬佩。”

緊接著,讀者寫了好些個帖子貼在下麵——

讀者1

夢想之一:大學時代的劉德偉,夢想著將來成為收集民間歌謠的人,選樣,她就可以把進步的思想加進去,實現農民們思想的現代化;從美國學習了社會福利行政專業回國後,她一直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希望可以改善中國兒童的生活狀況。但她的願望卻沒有能夠實現

讀者2:

夢想之二:劉在演講結束後,留在了美國,和在中學時代認識,在燕京大學定下婚約,此時正在美國攻讀土地利用經濟學博士的向景雲完成了婚禮,並決定繼續求學。她的大學學位是英語文學,這時,她選擇了社會學攻讀碩士學位。因為在大學畢業時,她的願望就是到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的教育實驗基地——河北定縣去,做一個平民教育的工作者。這個想法沒有實現,是因為她的大學是靠貧寒大學教育貸款基金會的貸款讀完的,她必須趕快賺錢還這筆錢。

讀者3

夢想之三,後來,回國後,她的事業是上海兒童福利促進會。再後來,在新中國早期政權下,她所受的社會工作之教育也仍然在發揮作用,盡管被政治和無知壓製。直到她被劃為YP,一切都停止了。

讀者4

這是鏡子的前麵,再看後麵:

劉德偉一生最精彩的章節來得有些早,那是1938年,她27歲。這一年,她被選為中國全國基督徒聯合會的代表,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出席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屆青年代表大會。這一年,抗日戰爭進入困難時期。他們宣講中國抗日的正義和偉大,表達中國人民的自信和堅強,取得了巨大成功。會議後,劉德偉又在美國58個城市和加拿大做巡回演講,時間長達6個月,這位英文名叫Pearl的中國女子在北美大陸製造了一場輿論的風暴。

我並不打算用一篇文章的有限長度來簡述劉一生的事跡。擇取她的這個人生片斷道明,是因為我發覺從這個點好像一個雙麵的鏡子,從這一麵可以追溯早先,從那一麵可以看到後來。發現這一點讓我感到很吃驚,彷佛突然開竅,洞察了一個大秘密。傳記是種強勢存在的文體,其理由不言自明。用社會學的那套話語來說,傳記就是絕對精彩絕對真實的“個案”。以親曆者的一雙眼睛講述一個世紀來的這個人類世界,已經足讓後來者的我驚心動魄。及至突然頓悟原來人生是這腳不斷落下那腳不斷抬起的過程,我簡直大驚失色了。

需要說得更清楚一些,叫我大驚失色的是,好像在讀一個類型故事,300頁的書隻讀到60頁,便大概知道了故事將會如何發展,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劉之所以能獲得這個機會,略去不說偶然性,是因為她的英文水平,也是因為她的宗教信仰。而她之所以英文很好,信仰基督,是因為她入了美國在中國辦的一個教會中學,後來又考上司徒雷登做校長的燕京大學。即使作者不說,我也知道,這是她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美國的教育培養了這樣一位自信自強的中國女子。

而我也知道,她之所以經曆和選擇這樣的教育,自然與她的家庭分不開,她的祖父劉玉璋是同盟會的支持者,在任福州知府時,曾把府邸提供給同盟會作為秘密聚會地;她的父親劉建民,在民國時任過縣長和軍法處長等職,他的執政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過於清廉嚴格而將不容於世的;她的母親郭文昭是最早的同盟會員,民國成立後曾被任命為清流縣縣長,但她更大的成就是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母愛甚至超出了她的5個子女,而延及到更多人身上,受其愛的教育的人都成為了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