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你打算怎麼樣?
翟:不瞞你說,學校裏老考校警我已經報了名。
林:你考校警?你?六十多歲的人了?
翟:(羞怯地)我,我報的四十八歲,我歲數老身子骨硬啊!
林:(激動得語無倫次)你看!你看!
小媃:(拉著翟順直轉)翟順!好翟順!
爾媃:(在床上)你,你,就依了他吧!
(林桐又跑進裏屋,小媃、管聲洪、翟順都跟著他)
林:媃,你放心吧。
媃:不要緊,我現在身上輕多了,我快要飛起來了!
鄭:(看著這一家人搖搖頭)這家子人啊!(他獨自走了)
媃:你們也飛起來給我看看!來呀,翟順,快看著我(她睜大眼,滿意地微笑。最後看到管)他果然是個書袋子哩!
林:又是一個書呆子!
看,在那一顰一笑之間,在那隻言片語之內,傳遞著幾多人與人的同情關切,蘊含了多少難於割舍的留戀。那“飛起來了”的短短台詞,既符合人物的情感,同時也明顯殘留著歐化的意韻,無形中給予了方爾媃展現演技的空間。白楊在其中演方爾媃,從青年時期的熱情活潑學生一直演到將近50歲晚年病入膏肓,各個時期特色分明,從而成為她這一時期藝術上的巔峰之作。
劇本中,類似的場景可謂多的是,要認真推敲起來,這樣的戲恐怕才真的是與孔夫子有關呢。它讓人聯想到傳統戲劇《三家福》,那是個普遍流行於中國地方戲劇中的故事,說的是船工施泮之妻黃氏告貸無門,於除夕黃昏投水自殺,被塾師蘇義搭救。蘇義憐貧,托詞施泮寄來家信和安家銀12兩,慨然將自己一年所得酬勞贈送與黃氏。蘇義歸家,糧柴俱盡,與妻子孫氏饑餓難忍,無奈於夜間去鄰家地裏偷番薯。途經土地廟,向土地公公表述自己苦衷,恰被守薯園的鄰家孩子林吉聽到。林吉十分同情蘇義,暗中幫助蘇義偷挖自家地裏番薯,回來告訴了母親劉氏。大年初一,蘇義夫婦吃番薯時,劉氏母子送來年禮,黃氏也來索取家信。正逢施泮歸來,真相大白,三家始知彼此相助情誼。——看,這是不是讚美了勞動人民和普通知識分子之間的一種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人文情懷?同時也是最純樸而趨勢的民間情愫,難怪人們稱那位貧困的知識分子蘇義先生為“第七十三賢人”!
由張駿祥編劇,白楊參加主演的四幕七場話劇——《萬世師表》,就這樣終於在1944年9月18日至1O月18日,在重慶中華路的青年館(後來的實驗劇場)公演了。消息傳出,觀眾接踵而來。感動的人們紛紛傳言:真是名不虛傳喲!瞧,白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緊緊把握著劇中人的年齡性格,恰如其人。當地的一些報紙也特辟了《萬世師表》的演出專刊,一時間評價文章蜂起,盛讚白楊與張駿祥等合作的成功。
演出的熱烈反響,也引起了最高首腦的注意,一天,蔣經國來青年館去今天的實驗劇場觀看了《萬世師表》,對該戲大加讚賞,乃邀請演這出戲的“中電”劇團到浮圖關中央訓練團為蔣介石生日演出。“中電”劇團有鑒於以往劇團為蔣介石演戲都如履薄冰,故懇辭不去。蔣經國解釋道:“你們放心,那天是我們家宴,我親自到場,不許別人來說長道短。”於是,“中電”劇團就在10月30日蔣介石生日前夕,按時赴宴演出。蔣經國也從昆明專程飛回,親自過問演出事宜。他謝絕其他黨國要人看戲,隻有蔣、宋以及孫科家的人到場。下午3時開幕,蔣經國、蔣緯國陪同蔣介石看戲。這天,蔣介石看戲時的精神特別旺盛,全神貫注,看完後雖未說什麼,但看得出來,他被這出戲給感動了,從此該劇也在重慶用到全國暢通無阻。
其後,該劇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受到普遍歡迎,從清華大學到一般縣城中學,都有過排演,或選場或整出大戲,無形中以其中的剛正清廉形象,向國民黨進行了施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冬,國民黨政府打著要“尊重民意,起用社會賢達”為由,打算調離梅貽琦校長出任政府要職;為了支持梅校長抵製國民黨的籠絡,長沙學生選排了張駿祥的名作《萬世師表》,意在借張氏話劇的靈堂,痛陳自己的內心的淒惶與不滿。長沙學生在教導主任曠璧城老師的支持下,借到了省第四育幼院禮堂,使得演出得以在梅貽琦校長的壽誕時如期舉行。校方將此事函告梅校長,他複信表示感謝;後來,他果然凜然拒絕了國民黨政府就職的威逼。至於重慶的演世和學界,更是視《萬世師表》為自己的神器一般,不但評價出奇的高,而且整個抗戰期間也都不時被排演,被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