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2)

一次瀏覽網頁時,我無意中看見一個網友上傳的《萬世師表》白楊舞台演出本的照片,從那上麵一頁頁的圈圈點點中,似乎那就是這位名明星有意留下的當年的思考痕跡。循著這個本子,我想,它會不會就是當年張駿祥相贈的定情之物的那個本子呢?如果是,無疑也留下的他的指點的印跡。

也許,當今的人們,很難理解當抗戰烽火正熾的時候,為什麼張俊這個才子,會挑了個教師的題材來創作來演出?我想起了當時流行於街坊的一個民間歌謠——興許是哪個破落戶的漂零子弟的杜撰也很難說清:

小楊,小楊,還有咱怪模樣的老板娘,今朝相會在異鄉。莫道前路多艱難,我們好比上沙場。沒有後退隻向前,演戲就是打東洋。

是的,演戲就是打東洋,可這出戲跟打東洋鬼子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據說的順應時代潮流,那當時的潮流是什麼啊?

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張駿祥完成於一九四四年秋四幕劇《萬世師表》,筆力側重在歌頌在處於黑暗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甘於貧困、堅貞自守的教育工作者形象,為了適應中國的具體環境,劇本將其移於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兩個不同的時代為背景,力圖展現在“五四”以來的時代風潮和兩代人物,這方麵與同名美國電影有根本的不同,而與《戲劇春秋》相似。另一方麵,與《戲劇春秋》描寫“一群人”的創作構思不同,《萬世師表》又能與美國電影相似的,是集中筆墨塑造了大學教授林桐的形象。

電影中的吉普斯相似,林桐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從“五四”時期林桐是走上教育崗位的淳樸、單純、正直,學有專長而又富有政治熱情,到勇敢地投身到“五四”的時代狂飆中去,曾被反動派逮捕監禁。他終於成熟起來,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方義逵的發掘之下,他這棵新苗成長起來,進而老教授將其看作自己事業的繼承人,一手促成了自己的獨生女方爾媃成為林桐的伴侶和助手,進而是戀人的關係。

這前兩幕,劇本寫得富有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基本循的是同名電影的思路。後兩幕戲轉入抗日戰爭時期,林桐已經是大學生所敬愛的教授,“鬢角上留下了不少花白的頭發”、“他是沉著多了,深厚多了,也更堅強了”危難中,學校由北平遷長沙又遷昆明,林桐都身先士卒地承擔了艱巨繁重的遷校工作。在長沙,日本侵略者的炸彈毀去了他家一切衣物;在跋涉昆明途中,病魔奪去了他唯一的兒子;在昆明,物價昂貴,生活貧困,妻子重病無錢醫治。然而無論生活如何貧困現實如此殘酷無情他堅守在培養建國人才的崗位上堅守教育崗位,拒絕了棄教從商、另謀出路的建議。這些場景的內容中,同樣沒有多少曲折的波瀾和轟轟烈烈的場麵,而是通過感人的日常生活細節,表現林桐為教育事業堅貞不喻的精神。

除林桐的形象外,劇本還刻劃了老一輩的方義逵和年青一代的管聲洪以及林桐的妻子方爾媃的形象,對林桐形象起烘托作用;而用鄭楚雄、婁國棟、施遠嘉這類以教育為跳板意在升官發財的教授,對忠誠教育事業的林桐起反襯作用。劇本最後以學生們為林桐舉行教學二十五周年紀念會的熱鬧場麵作結束。

盡管劇本在思想藝術上有某些不足之處,如對林桐的精神世界缺乏深入的刻劃,林桐的形象也並不能作為名符其實的“萬世師表”,但劇作者從實際生活出發,比較真實地概括了“五四”至抗日戰爭期間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走過的道路。在鬼魅橫行、汙穢遍地的國統區,象林桐這樣堅苦自守的知識分子值得人們尊敬,因而劇本中塑造林桐的形象是在積極意義的。除了《萬世師表》外,袁俊在此以前和以後還創作了多幕劇《小城故事》、《邊城故事》、《山城故事》和《美國總統號》,戲劇藝術技巧比較熟練,對話俏皮生動,戲劇衝突緊張激烈,但反映生活不深,主題思想比較模糊,有些人物不夠真實,其成就和影響都不及《萬世師表》。

在妻子方爾媃與主人公一家人的訣別場景中,張駿祥恰當地展現了一家人相濡以沫的患難情感:

林:我倒有件事要問你。

鄭:什麼?

林:我給你薦個人。

鄭:哦,哪一位?

林:我家這個管家翟順。原本是爾媃家用人,這二十年來,一直跟著我十分辛勞,你我都是知道的。你——把他帶去吧。

翟:(大驚)林先生,你——?

林:翟順,我很對不起你,你也苦夠了!

翟:我並不怕吃苦呀!

林:可是,翟順,我的情形你是知道的,我怕我的力量——

翟:這你放心好了,我已經打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