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細數起來,許多名著都多次搬上銀幕;不知為什麼,上銀幕容易,但要長留下盛名卻殊為容易。人們普遍覺得:“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還是最初的那一次最好,而《萬世師表》自然也逃不出這樣的“上山采蘼蕪”的“棄婦”定則與魔咒。
我想,這裏或許有其他因素吧。比如,名導薩姆·伍德就沒影響那《萬世師表》1939年版的地位嗎?然而,人們更多稱道的是男演員羅伯特·多納特的一種影響,似乎全仗他的精彩表演,才成功地塑造的一位終生奉獻給教育的好老師形象,也難怪奧斯卡獎評委一致慷慨地將最佳男演員獎給予他,而不惜拋棄呼聲頗高的、當年《亂世佳人》男主角克拉克·蓋博!的確,英國舞台劇演員出身的羅伯特·多納特身上更具一種獨特的秉賦,與劇中人吉普斯那麼默契又遊刃有餘。雖無驚心動魄的故事,卻細致地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了人物內在的波瀾起伏,尤其是參加遊行那場戲,當他遇到自由主義者的女演員凱瑟琳時,其心理變化的豐富、細膩,簡直讓人驚歎不已!而後來,吉普斯能夠在愛情的感化下,逐漸變成一位重視操守卻不失可愛的老師,又在學生的支持下終於迎娶佳人,也因之更有了真實可信的心理依據。而後,結婚不久,凱瑟琳又因意外而身亡,這時的吉普斯先生能夠強忍住個人悲痛,繼續堅持理想把學校辦下去的意誌,也就顯得格外富於感染力了。如此,怎不把一種典型的英國紳士的作派點精到極致呢!
導演薩姆·伍德手法也很別致,他采取倒敘手法,像小說一樣,把結局先拿出來,再去交代拉丁文老師奇普斯從青年時代進入英國布魯菲學校任教,直到六十年後他從該校退休的整個教學生涯,期間,他曆經了年輕時的認真刻板木訥,中年時的婚姻幸福與喪妻之痛,直到晚年的慈愛寬容,將一個堅守崗位努力教學的好老師從平凡中見偉大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成長中的英國精神”的特有的一種詮釋方式呢?
應該說,影片這樣的倒敘設計是寓意頗深的。在那所名為布魯克菲爾德的英國公立寄宿學校時,初來乍到的男主人公吉普斯,起初卻由於經驗的缺乏而討人嫌棄,但是到後來學會與學生相處,融入到學生中間而且當了學監、校長,並深受學生喜愛,這樣一種巨大的反差,作者卻用了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來表現:奇普斯先生遇見了年輕的凱瑟琳,在約會中凱瑟琳竟然給這位年輕人取了個諢名“炸薯條”(Chips)。無意中,這一雙關語的名字承載了特殊的使命:既是男主人公個人生活轉變的契機,又成為影響他事業轉型成功的關鍵——懂得給人以幽默的慈愛與關懷,所以,他才很快地克服了先天的障礙,克服了在講台上的羞澀,才有能力與他的學生交流,包容他們的一切,甚至是惡作劇。從此,他自己告別了平庸,成為了布魯克菲爾德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這一切實際上都與一個人分不開,那便是他的妻子凱瑟琳。真是家有良妻,勝過一寶。凱瑟琳如此溫柔敦厚而通情達理,不僅與男主人公的形成鮮明的的反差,而且又是那麼細致、強烈地影響到了周圍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這樣的對比,給人心靈的衝擊力是巨大的。這時,凱瑟琳卻因難產死去,奇普斯悲痛欲絕;令人絕望的是,新校長到任以後,跟他的分歧多多,協調無果,奇普斯毅然提出了退休的請求,但招致倫敦各界的反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奇普斯一直留任到戰爭結束才退休,結束了他默默無聞卻桃李滿天下的一生。
如此等等,太多的因素促成了這部影片的輝煌。再加上它主要表現的是19世紀後期的社會生活,無形中寄托了英國人對1901年結束的維多利來女王時代的某種懷念,所以才產生了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這一來,由它來摘取第12屆奧斯卡獎,怎能不順理成章?
一想到這本小說也細致刻畫了吉普斯所經曆的一係列社會變革事件,憑借曆史學科吃飯的我,就動情不已。想著想著,我接著在鍵盤子敲下如下幾行字:
質疑曆史詹姆斯·希爾頓
發起人:欣CHANGAL
質疑內容:第二年,希爾頓花四天時間創作出了其代表作《再見,辛普森先生》?
答複內容:
請注意:1。《再見,吉普先生》Goodbye,Mr.Chips實際上介於長篇與短篇之間,故四天完成並非完全不可能之事。
2。或許,文中指的是電影劇本——須知,本人就是原著作者的,改編起來比別人會更麻利,也更快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