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細節都跟原作者的經曆有關。雖然詹姆斯·希爾頓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去世,可他的出生地麗鎮(Leigh)的居民還是以他為榮。曾經有一陣子,麗鎮與維岡兩鎮合並,遇到英國遺產項目機構新近要給有貢獻的作家出生地,頒發一枚具有紀念性意義的藍色徽章Blueplaque,而維岡議會卻擅自宣布:要將這枚徽章懸掛在議會樓房的大門口。麗鎮的居民不幹了,他們提出抗議:應該將徽章按照傳統掛回去,掛在作家故居的門口——作家的故居歸屬地可以因時而改,但故居本身卻不會因之而有任何改變!
是的,麗鎮居民喜愛他們的作家,似乎他沒有離去,他那位於維金森街上的舊居仍然亮著燈光。希爾頓生於斯,長於斯,他父親就在本地一所小學任校長,母親則是小學教師,希爾頓在這裏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直到後來進入劍橋,就在劍橋期間,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凱瑟琳她自己》。盡管接下來的十年間,希爾頓並沒有在文學有特別的造詣,反而這當時的經濟衰退困擾,不得不做一些諸如兼職教師、臨時編輯之在的工作度日,但這段時間的特殊經曆,卻使他積累起來深厚的生活與文字功底。難怪,以後他許多作品,比如《學校裏的謀殺案》Murder at School:A Detective Fantasia(1931)和《萬世師表》(1934))也都與那段教師經曆密不可分。其中,《萬世師表》中刻畫的那位教師最為成功,迄今都一直被認為是最典型的英國形象之一。當然,更富盛名的得數那部《消失的地平線》(1933)了,它曾榮獲1934年度英國“霍桑登文學獎”(Hawthornden Prize),並從此成為常銷書。希爾頓也很坦然地承認,他的靈感來自閱讀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發的一部係列探險日記,其中主要是對中國西南地區——藏區的遊曆過程。如此一來,這位作家自然與中國有了聯係,他所描述的神秘的香格裏拉,引發了人們的想象,哪兒是那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去處呢?至今為人們爭議不休。
當然,作為希爾頓本人,盛名之下,便與好萊塢扯上了關係,他開始轉到做電影、寫劇本上來。真是幹一行成功一行,幾年後的1942年,他的劇本《夫人米尼佛》(又名《忠勇之家》)榮獲奧斯卡金像獎!作為一個優秀的暢銷書作家,他共有六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消失的地平線》兩度拍成電影,它營造的烏托邦直到今天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至於《萬世師表》更是久負盛名,竟於1939、1969、1984、2002四度搬上銀幕,而原著也是一次次再版,直到今天依然;它的開篇敘述,跟《百年孤獨》《情人》之類的開篇一樣,成為人們流傳經年的名言:
歲數大了愛困,沒病沒痛老想睡,時辰彷佛田園裏的老牛,慵慵懶懶走得慢極了。學校秋季開學開了好一陣子,漸漸晝短夜長,午後還沒點名天就黑了,要開煤氣燈,吉老師卻也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