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過許多學生,他們都很聰明,但後來的興趣、發展方向、成就,很不一樣,這裏很重要的是價值觀。
中國現在的教學方法,同我在西南聯大時仍是一樣的,要求學生樣樣學,而且教得很多、很細,是一種“填鴨式”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教出來的學生,到美國去,考試時一比較,馬上能讓美國學生輸得一塌糊塗。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弊病在於,它把一個年輕人維持在小孩子的狀態,老師要他怎麼學,他就怎麼學,他不能對整個物理學,有更高超的看法。我到北大、清華去,他們告訴我,學生喘不過氣來。一個喘不過氣的學生,今後不可能做得很好。他必須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生,將來才行。
整個東亞教育的哲學,太使一個人受拘束。要使每一個人學得有想法,那麼,怎麼彌補呢?譬如物理學,美國有一本雜誌,頭五頁是報道各方麵的最新動態,我就建議留學生每期都去看看。即使不懂,也要看看。這種學習方法,我叫它為“滲透法”。中國傳統的學習方法是一種“透徹法”。懂得透徹很重要,但若對不能透徹了解的東西,就抗拒,這不好。“滲透法”學習的好處,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識;二是對整個的動態,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縫裏,一點一點地學習。一個做學問的人,除了學習知識外,還要有“taste”,這個詞不太好翻譯,有的翻譯成品味、喜愛。一個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當清楚的taste。就像做學問一樣,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各個科學家,也有自己的風格。我在西南聯大幾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e”。
後來到美國,我在芝加哥大學當研究生,那裏有世界上最好的物理係。我在中國學習的研究方法,是“演繹法”,從牛頓三大定律,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出發,然後推演出一些結果。我發現,這完全不是費米、泰勒等的研究方法,他們是從實際試驗的結果中,歸納的原理,是“歸納法”。我很幸運,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好處,都吸收了,這對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影響。
在進入“名著”的閱讀之前,請年輕的朋友們先讀讀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學大師巴金和一個孩子的故事》——這一株“大樹”與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時也是“人(人類)”的“文學”與“人(人類)”的“後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傳的故事。
還要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這位世紀老人寫給你們的小妹妹(或許還有你們自己)的這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說得多麼好啊!我們要說的話——傑作(名著)的意義,讀文學名著的目的,以及怎樣去讀……都在裏麵了。但要真正懂得它,卻要根本改變我們固有的文學觀念、讀書的目的、閱讀方式,以至我們的思維方式、“文學”的核心、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的出發點與歸宿,都是“人”,是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讀文學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話),是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你坐在小屋裏,打開書,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製,與千年之遠、萬裏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你將出入於“(他)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堅持讀下去,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你會發現,你變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