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名著,就是因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彙集於其中,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不隻是文學,還有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著(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這裏講的是識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著(經典)”。
人在受教育時期,例如中學時期,讀什麼書,不是小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裏的酸酒,紅紙包裏的爛肉”,其結果不隻是倒胃口而已:吃“爛肉”、喝“酸酒”長大,是可能成為畸人的。魯迅因此大聲呼籲:“我們要批評家”,給青年的閱讀以正確的指引。關心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讀名著,讀經典”即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品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為巴老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的心靈的健全的“人”。這直接關係到我們民族(以及人類)的後代的精神質量與生命質量,可以說是一個基本教育工程。我們抓教育固然要關心改善教學物質條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對象的精神素質,使他們真正成“人”,那我們就會犯下曆史性的錯誤,而貽害子孫後代。
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讀名著,還要有正確的方法。那種“一主題二分段三寫作特點”式的機械、冷漠的傳統閱讀方法,是永遠也進入不了文學世界的。要用“心”去讀,即主體投入的感性地閱讀: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真實的歡樂與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補充、發展作品提供的藝術空間,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義。也許你讀完作品,隻有一些朦朧的感覺,若隱若現的人物身影,隻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湧動,思緒的感悟,或者某種想像、創造的衝動,盡管你不能(其實也不必要)做出作品主題呀、結構呀、寫作技巧呀的明確分析,其實你已經“進入”了文學的世界,這樣的“第一(原初)感覺、感悟,湧動、衝動”是最可貴與最重要的,它是文學閱讀(欣賞)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後的文學分析的基礎。
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因此,文學閱讀的另一個重點,應是對作品語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學大師筆下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心地去體味、沉吟、把玩,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的。
“語言(說與寫)”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說的背後是人的心靈世界。因此,對語言的敏感,駕禦能力,也應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質的重要標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變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麵。
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與開掘):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與開掘)。說到底,這乃是對“人”(他人與自我)的發現(與開掘)。它的魅力就在這裏。因此,他人的示範性分析(如本書編輯——他們都是大學裏的文學碩士與博士,算是你們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導讀),無論怎樣精彩,都隻能啟發、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閱讀: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發現,通過你的感受、體驗、想像而內化為你的精神。一切決定於你自己。
年輕朋友,打開書,請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