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最後的選擇》
鄧榮弟
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最後的選擇》是饒建中先生的第三部作品集。這部集子是純粹的小小說作品,共收入121篇作品。這些作品是作者從自己二十六年來發表的200餘篇小小說中精選出來的。本來我對作者為何選擇《最後的選擇》定作書名尚有些許不解,因為這篇作品雖然蘊涵豐盈,語言質樸,算得上佳作,但似乎算不上整部小說集的代表作,那麼為何作者要將其作為集子的書名呢?讀罷後記才釋然,原來作者是“想表明當年在選擇各種文學樣式H寸最後選擇了小小說,在選擇人生歸宿時也最後選擇了小小、說,小小說將永遠伴隨著我的生命始終”,這種以一輩子生死相許的執著能不換來人生之秋的豐碩與充實麼?建中先生在《書聖》中刻畫了一位“嗜書如命”的“李老師”,我看他本人也是一位虔誠到極致的文學朝聖者。
縱觀這121篇小小說,題材各異,寫法不同,特色鮮明,當是薈萃了作者眾多得意之作的集成,怎麼個評點法?逐一細述開去,即便是說得再精當也會凸顯累贅讓人膩煩不已。既然文學即藝術,文學即人生,還是先從王國維先生提出的“治學三境界”說起吧:“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立誌),此為第一境界,確定人生目標;“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拚搏),此為第二境界,以“板凳不怕三年冷”與“十年磨一劍”的堅韌與執著,窮其才情,揮灑文字,追求藝術之臻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第三境界,即進入成功的“化境”。在這裏,結合饒建中先生的小小說創作,我將“領悟”楔入“治學三境界”的第一境界,將“頓悟”與“妙悟”分別楔人第二、第三境界,也許恰巧能說清楚治學與進行文學創作之間的那種漸進的微妙關係。領悟和省悟是學文階段必不可少的啟智過程,智慧有大小,才情分高下,學有所成者才時有頓悟,而妙悟就不常有,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因為“驀然回首”的發現,自然是偶爾才有的“幸遇”,任誰也這樣,除非天才。建中先生通過自己二十六年的文學之旅,目積月累的所聞所見所遇、所思所想所悟,次第達到了他的“治學三境界”與“人生三悟”,以至在小小說創作方麵成績斐然。
小小說難為,大抵有“五難”,一難難在巧思。比如《最後的選擇》中的那片“綠茸茸的草坪”,那是“初戀”時他倆站過的地方,最後的選擇居然回到了最初“相中”的這塊地方——既是最美麗的“草坪”,也是最美麗的愛情之所在。這構思美且巧。在這部集子裏構思精巧的作品很多,如《粉蘋果,脆蘋果》《橙皮》《一個小小說作者的最後微笑》《對號入座》等等。可以說,有了好的構思,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小小說難為,二難難在敘述。極短的篇幅容不得你從容鋪排、娓娓道來,當簡潔明快,以一當十,敘述語言富有內在的張力與表現力,否則缺乏藝術感染力何以打動人。如《珊珊和莎莎》《感情》《月亮山的故事》《麵子》等,幾乎通篇沒有一句描寫,但敘述精當內斂,讀來非常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