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校長作家饒建中:愛上寫小說,也是一種“病”(1 / 1)

27年來平均每月發表1篇小說,出版我國第一部新體裁小說集

付玉良

饒建中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當你和他聊到小說時,年過五十歲的他會手舞足蹈地忘乎所以。要是隔上幾天不寫作,饒建中就會寢食難安,難怪他會笑稱“愛上寫小說,也是一種病”。

今年是饒建中與小小說結緣的第二十七年,這些年他一共寫了350篇小小說,發表了300餘篇,大多見諸於全國知名刊物,發表率之高讓人咂舌。今年,他又將出版我國第一本集創作手記、作品、專家評論為一體的微型小說閱讀欣賞本。這位江西小小說界的領軍人物,或將為江西省小說界開辟一個新的領域。

198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

與饒建中的談話十分輕鬆,當記者問及他為何喜歡寫小小說時,他哈哈一笑說:“每個采訪我的人都要問我這個問題,而我的答案也很‘俗氣’,和大多數人一樣,這要從小時候說起。”

他告訴記者,上小學看見語文老師在口若懸河地分析課文時,他就發誓長大後一定要當個作家,寫出很好的作品讓世人評論。但是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他才開始了創作生涯,那時候他剛上大學,心高氣盛,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也試過電視小品、話劇、詩歌、散文等題材的文章。但是當他每次神聖般地將這些稿件寄給出版單位時,接到的卻都是幹篇一律的退稿單。

就在饒建中被弄的筋疲力盡、心灰意冷,準備打消當作家的念頭時,他偶然在一家報紙上看到一篇隻有近千字的小小說。那時候是1983年,饒建中對小小說這種新文體還十分陌生,他當時就琢磨著既然這麼短的文章也能稱為小說,何不再試一次?於是,他就寫了一篇600字的小小說《膠布》投至《九江日報》,沒想到竟被刊發了。饒建中告訴記者,當他收到報社寄來的2塊5毛錢稿費時,激動得忘乎所以,就連晚上做夢都會笑醒,而且直到今天還保留了當年的那份報紙。

堅持寫作二十七年平均每月發表一篇

嚐到甜頭後,饒建中索性專門寫起了小小說,沒想到與之前不同的是,幾乎每篇寄出去的稿子都被報社和雜誌社采用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用他的話說是:“上了小小說的‘賊船’,怎麼也下不來了。”

從1983年至今,饒建中從九江調到南昌,工作崗位換了三次,如今是江西教育學院附中的校長。雖然調動頻繁,工作也越來越繁忙,但是這些都沒能讓饒建中停下手中的筆歇一歇。直到現在,他已經寫了整整二十七年。這些年他一共寫了350篇小小說,發表的多達300餘篇,算下來平均每月發表一篇,而且大多見諸於《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等國內著名刊物。他還曾出版《饒建中小小說集》《最後的旋律》等多部個人專集,並先後七次榮獲全國征文大獎。

較早的進入小說界和多年的成功創作經曆,奠定了饒建中在江西小說界的地位。除了江西作家協會會員和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的身份外,饒建中還被江西農業大學商學院和九江師專等多所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寫作時喜歡“聽電視"

如果說饒建中上的是“賊船”,那麼現在的他就是一個出色的“海盜”。說起二十七年來的寫作心得和體會,他表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他也不例外,那就是邊寫作邊“聽電視”。

在饒建中看來,寫小說並不是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以前他為了寫出好的作品,曾幾次特意關起門來搞創作,結果事倍功半。偶爾糊弄幾篇也“賣”不出去,索性順其自然,反而經常靈感爆發。但是饒建中還有一個創作的“秘訣”,那就是寫作時故意開著電視機,為的隻是伴著電視裏的聲音寫作。饒建中笑著說,這樣寫起來又快又爽,很容易進入角色。

饒建中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挑燈夜戰的經曆。每晚看完《新聞聯播》後,準時坐在沙發上打起酣來。不過若來了靈感,什麼事都可以丟下,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初稿。在他看來,寫作就像戀愛,靠的就是激情和靈感,寫作者本身也應當是思維敏捷、擅長幽默。不會胡思亂想的人千萬不要弄小小說。

即將出版新體裁小說集

作為我省最早一批進入小小說界的作家,饒建中這個領軍人物當得並不含糊。在創作之餘,他還不忘思索著如何開拓小小說的領域,為江西小小說的發展出謀劃策。據他的介紹,他就要出版經過自己創新的第五本微型小說專集《小包的秘密》。

記者了解到,這部小說集還沒出版就被小小說界評論為“中國第一部集創作手記、作品、專家評論為一體的微型小說閱讀欣賞本”。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淩鼎年、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顧建新等著名作家都特意為其寫評論。麵對如此評價,饒建中表示受寵若驚。他告訴記者當初之所以想起出一本這樣的書,目的就是為了將作家的寫作心路曆程和作品以及專家評論全方位呈現給讀者,以讓更多的朋友知道那些小小說的創作由來,將快樂分享給更多的朋友。他表示,這也是對小小說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