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饒建中小小說集《最後的選擇》
陳誌宏
饒建中是一個單純的人,單純到,除了他固有的知名小小說作家身份之外,隻鍾情於兩大角色:打乒乓球和做中學校長!做校長,他是靜的,靜如秋水;打起球來,他是動的,動若脫兔。一靜一動間,他提筆著義,一筆一畫,成就他人生的無限精彩。
饒建中是一個坦誠的人。愛我所愛,恨我所恨,情緒都留在臉上,愁緒不過夜。他把人生中的愛和恨,融入自己的小小說作品中,形成獨特的人生AB角,讓他們在文字中衝撞,裂變,錯位,甚至是火藥味極濃的交鋒!
饒建中更是一個喜歡較真的人。對筆下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標點,他都懷著審慎的態度,去較真。他甚至對小小之名的“不倫不類”,較起真來,認為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那麼小小說,擺在一起,在名稱上就說不通。為了匹配,他在中國文壇,率先為“小小說”正名,大膽提出“微篇小說”的全新概念!
吾等於饒建中先生而言,是晚輩,然而同是對文字的愛好與鍾情,讓我們沒有一絲一亳的距離感。從最初在《教師博覽》編輯部偶遇,到後來有限的幾次接觸,我深深地感到,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執著的入,一個視文學創作為生命的人!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在經濟至上的今天,饒建中先生是一大異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工作繁忙,對寫作依然堅持不懈,並且取得不殊成績,在全國小小說界頗有影響,短短的時間,出版了四本小小說集。即使對於一名專業作家而言,這樣的成績也是一大高度,一種標杆!
當手捧饒建中先生所著《最後的選擇》之時,我的心潮起伏難平,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蘊藏在字句中,如春末夏初的急雨,滋潤著心田。這是一本有著饒建中獨特藝術風格的小小說集,代表著較高水準的小小說創作態勢。
在饒建中的創作履曆中,有著相當豐富與繁複的經曆,他坦言:“我的創作生涯,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時剛上大學,心高氣盛,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他試過電視小品、話劇、詩歌和散文……”也就是說,小小說,並不是他最初的首選。在進行了多種操練之後,他為什麼會命定般地走了小小說創作之途呢?主要原因是當初,投稿失敗,“屢寄屢退,幾個來回,弄得我筋疲力盡”。正在這個時候,他創作了一篇600字的小小說《膠布》,並發表在當時的《九江日報》上。
從那時起,饒建中在全國各地發表了小小說二百多篇,五次獲全國小小說大獎,有多篇人選各種版本的選刊選集。
縱覽饒建中大量的小小說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在簡單的情節當中,用心融入獨特的生活細節,以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張力。他是如何實現自己的藝術主張的呢?不是造作,不是刻意編撰,更不是無中生有地搞一些七彎八拐式的小說情節,而是通過紮根於豐富的生活,巧妙地設置人生AB角,並用人物內心的自然軌跡去演繹紛繁複雜的生活矛盾,讓生活中的AB角,實現心靈的對話。
此書中的《最後的選擇》,取材於一對即將離婚的青年男女的生活片段,這一對男女,在男人有了外遇之後,女人做出最後的選擇,離婚。畢竟幾年的夫妻生活,有宿情,有一時扯不斷的牽掛。他們約好去一個地方,好好談談,作最後的了結,然後,好聚好散。巧的是,他們安坐的草坪,居然是初戀的那一塊。一時間,即將離婚的男人,迷惘了,此後,究竟何去何從?作者巧妙地設置了這個“藝術留白”,讓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他們的未來給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