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饒建中小小說
雪弟
談及江西的小小說作家,饒建中肯定是繞不過的。一是他起步早,1982年左右他就不斷有小小說作品問世,並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版了《饒建中小小說集》,屬於新時期小小說文體的開拓者之一;二是在江西小小說作家嚴重流失(如唐銀生、展靜、陳振壽等)的過程中,饒建中則堅持不懈,至今已發表小小說300多篇,出版了《最後的選擇》《陽台上的眼睛》等多部小小說集,為穩固和發展江西小小說陣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在小小說的寫作資源上,作為一名已從事教育三十年的教師和領導,饒建中多以校園裏的人情世態為書寫重點,從而形成了他鮮明、獨特的“校園敘事”——這也是饒建中的小小說的核心價值所在。
饒建中的鮮明、獨特的“校園敘事”主要體現在他對校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毫不誇張地說,在豐富校園人物形象畫廊方麵,饒建中作出了比其他小小說作家更多的貢獻。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深入探究校園人物深層心理。探究人的深層心理,是饒建中在小小說寫作上的一大特點。非校園題材中,《小包的秘密》描繪了人的好奇心;《粉蘋果脆蘋果》批判了人心的狡猾;《陽台上的眼睛》則揭示了女人渴望被關注、被欣賞的心理。校園題材的作品中,《矛校長和盾書記》是較為典型的一篇,矛盾縣矛盾鄉矛盾中心小學的矛校長和盾書記,不知何故發生了矛盾,而且矛盾蠻大,二人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後經縣組織部和教育局聯合組成的調查組的特別調解(編造了一個雙方互相讚美,而實際上是相互攻擊的謊言),二人之間的矛盾終於化解。這篇小小說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有時是十分頑固的,若打開這道防線,必須從人的心理出發,而其他再強大的力量也無濟於事。盡管情節設置上稍顯簡單,但這一對人物深層心理的探究無疑是深刻的,它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二是在曆時性中表現出校園人物的縱深感。從時空上講,饒建中的大多數校園題材小小說,反映的都是較長時間段裏發生的故事。《茶聖》《書聖》《酒聖》《煙聖》《一生不坐飛機》等皆是如此。以《書聖》為例,它寫一位嗜書如命的教師,從孩提時就喜歡買書、讀書,工作、結婚後不僅癡心不改,而且還變本加厲,但在關鍵時刻,他還是把書捐給了學校,並申請當一名校圖書館的保管員。可以看出,作者通過情節的鋪敘和突轉完成了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個嗜書如命,但又高風亮節的教師形象呼之欲出。可有一點尤為值得重視,那就是曆時性的時空表現方式。正是在這種曆時性中,通過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時間段來具體表現“嗜書如命”,從而清晰、完整地反映了“書聖”之所以成為書聖的內在依據。這樣,人物的個性不僅不會顯得突兀,而且還有了一種縱深感。
當然,除了校園題材,饒建中還創作出了不少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
如他的成名作《珊珊和莎莎》以珊珊和莎莎這兩個人物為切入點,探討了金錢和知識,即物質和精神生活在人們生活當中的意義,並借此走進了兩個女人的心靈世界。盡管以當下的眼光來看,這篇發表於十多年前的文章有些概念化,但它探討的問題對今天仍有著警示作用。《最後的選擇》巧妙地運用借物抒情的筆法,把草地上的偶然發現與愛情、婚姻渾然天成地交織在一起,告訴人們:人在不停地行走和轉圈之後,他最終還是要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就像喧囂之後要歸於寧靜,浮華過去留下的仍是本真和純樸。天下一切事物無不如此,愛情、婚姻又怎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