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曲盡其妙與心靈探秘(2 / 3)

其次,饒建中的小說,緊緊地追隨著現實生活,關注普通百姓的命運,特別是寫出琳琅滿目的社會眾生相。這裏,有揭露嫉妒心理的《麵子》,有嘲諷庸人自擾的《牆》,有反映在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上、呈現出極複雜的矛盾心態的《鑰匙》,有寫使用自欺欺人的方法造成“顧客盈門”

假相的《第一顧客》,有為了不丟麵子、死不認錯的《你是剛到的吧》等等。

題材普通,都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但是,作者為什麼能在常見的生活場景和凡人小事上,創造出一篇篇引人人勝的小說呢?換言之,我們從作者的作品中,能得到什麼有益的啟迪呢?

第一,對生活的原型進行精心的構建,即使是一件極小的事,也刻意製造曲折。

“反差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有益嚐試。使用這個方法,往往能打破平庸。

例如《送行》寫的是一個山區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村裏的人和親戚都來送行。這種事,在中國每年高考後都會發生,怎麼能寫成一篇小說呢?

作者偏有化平凡為神奇的能力:不用慣用的讚揚,而是讓主人公產生了“送葬”的感覺,這太令人感到突兀,太不可思議了!而正是這種反常的思維方式,使平淡的題材頓時出彩。

再如《禮物》,寫慶祝生日時,夫妻不是給對方買禮物,而是各自給自己買禮物,這是反常態、常情的做法,小說中人物的這種處理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讓入難以理解。但在作品提示的特殊場景中,又是那麼合理合情,那麼的深情動人——給自己買東西的目的竟是為了對方。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的情節方式在我們腦海中已深深紮根時,我們再讀這篇小說,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被選人《中國新文學大係·微型小說卷》(1976年—2000年)的《珊珊和莎莎》,曾被多種雜誌選用,小說中的開頭與結尾形成強烈的兩級反差,不僅使主旨變得多元化,擴大了內蘊,而且使作品具有了鮮明的特色。

《人啊,人……》中主動為抱小孩的婦女讓座的小青年,卻幹著逃票的傻事,正與反對立統一在同一個人身上,讓讀者看到了人性的複雜。

總之,微型小說要在極短的篇幅裏,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速率刺激效果,必須打破直線型的敘述方式,必須提倡“尺水興波”之法。

第二,注重選材。

不是把原生態的材料平麵地擺出來,而是須挑選其中的精華。老舍先生曾提出,寫小說要會去掉皮、毛、骨頭。即使是肉,也須把肉核給讀者,這是經典之談。

作家饒建中的小說從不拖泥帶水,寫得很幹淨,點到即止。

例如隻有幾百字的《路口》,就是一篇很別致的小說。選取的場景是路口,又不細寫環境、氣氛。兩個人物的神態、動作、外貌一概不寫,隻突出兩人問候的對話,其中深藏的含義全部留給讀者去體味。須知,寫得越多,點得越透,讀者想象的空間擠壓得越狹窄,小說的味道就越淡薄,微型小說與其他小說體裁相比,它最講究作者與讀者的共同創造——它的內涵,是通過讀者豐富的想象,進行再創造來擴充的。

第三,寫出人物複雜的情感與內心世界。

世間萬物,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的情感最微妙,最複雜,也最不易於表達。阿瑟·米勒曾說過,在社會現實的外衣之下隱藏著一個現實,是一種潛在的存在,人的感覺、感情、心理,就是這種潛在的存在。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把這種人們沒有發覺,或是無法體會到的隱秘開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