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近於被湮沒的推拿療法如枯木逢春,在對祖國文化遺產重視和正確政策的指引下,推拿療法蓬勃發展、欣:向榮,在這期間,國家整理和出版古代推拿醫籍,並開設推專科學校,培養推拿專業人才。開展對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療原理的研究,同時提出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研究推拿的設想和探索。推拿麻醉在這個時期也取得初步成功。經過六、七十年代,推拿事業遭到嚴重破壞。不論曆史如何演變,推拿療法紮根民眾,以其效、廉、便集於一身,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終於迎來了推拿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
近十幾年來,我國推拿學界在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推拿學的基礎上,吸收了國外一些按摩經驗,又創造和總結出許多新的推拿療法。如耳穴推拿、胸穴推拿、運動推拿、保健球推拿、推拿麻醉、足穴推拿等。
第二節展望未來
現今,我國推拿工作者致力於推拿學現代化研究(在以後章節中作詳細介紹)和推拿教學的規範化研究。教學的規範化使推拿手法更便於我們學習和運用,然而規範化的手法不足以代表中國浩瀚的推拿手法,旨在眾多手法、流派中求同存異,展示手法運作之精髓,使我們在學習和掌握上走捷徑,然而在練習上絕不能走捷徑,在以後的實踐中要勤懇、踏實、戒驕戒躁,才能掌握關鍵所在,才能有從量變到質變,新的飛躍。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進步、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在人民群眾之中的普及,推拿以其效、簡、廉的優越性已與人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我們青年也應跟隨時代的節奏,不能把推拿局限於“按摩”的階段,應結合所學習過的生理解剖知識,逐漸應用其於臨床,剖析疾病的發生、發展,指導疾病的治療,使推拿更加科學化、職業化。
漢代大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原序》中寫道:“怪當今居業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道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視其本,華其外而憔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致學之道,盡在其中。
第三節推拿花絮
摸先生
在明代,人們把民間推拿醫生稱為“摸先生”,這是因為那時民間推拿醫生非常活躍,推拿療法十分盛行,在《香案牘》中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愈,人呼為摸先生”。這雖是對推拿醫生親切的稱呼,但其中卻蘊含深刻的道理。清代《醫宗金鑒》把摸、按、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說明摸法是中醫推拿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解釋摸法時說:“摸者,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折、骨碎、筋歪、筋青、以及表裏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閃錯,或為打撞,然後依法治之。”
按龜五十日
在古代對按摩人才的選擇和培養即十分重視,《內經》中測試的辦法是:“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複生如故也。”手毒者,指手強壯有力的人。這是一種巧妙地測驗和鍛煉力量的方法,既考驗了手的力度,又訓練了手的韌勁。使推拿做到剛柔並濟,源源不斷。在今天,再也沒有人會去采用這種方法來訓練,但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在給他人做推拿時不能隻做到剛猛有餘而柔韌不足,有時尚須以柔克剛,這頗有些像金庸描寫大俠的“外功”與“內功”。
棒擊與腦震蕩
我們平常知道棒擊頭部可以導致腦震蕩,可我們知道棒擊可以治療腦震蕩嗎?在《醫宗金鑒》之中記載了一種用於治療的棒擊按摩器:“凡頭被傷,而骨未碎,筋未斷,用布纏夾二三層令緊,再以振挺輕輕拍擊足心,令五髒之氣上下宣通,瘀血開散,則不奔心,亦不呃呃,而心神安矣”。振挺,即木棒也。至今為止,用木棒敲擊足部治療腦震蕩的方法仍在蒙醫中廣泛應用。
巾幗不讓須眉
在過去的古中醫書裏,很少看到女中醫的著作,據目前所知,隻有三部為女中醫所作,其中有一部推拿專著,這位以推拿而聞名於世的女中醫是民國時期的馬玉書。她有著良好的文學素養,其書詞藻華麗,使人讀而不厭,在舊時代以其淑女的身份從事按摩可謂千古第一人,極富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