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推拿的定義
推拿療法是用手或身體其他部分或借助一定的器械,按照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作用於人體體表,而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外治法。
第二節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屬中醫外治法範疇,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情況,達到治療效果。也就是說,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運用各種手法產生外力在患者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作有用功。這種做功可以起到以下五方麵的作用:
一、糾正解剖位置異常
凡關節錯位、肌腱滑脫,因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症,均可通過外力作用加以糾正,如:骶髂關節錯位,椎骨錯縫等。可根據其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使錯縫得以整複。
二、改變有關的係統內能
某一係統內能的失調,可導致該係統出現病變。通過對失調的係統內能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恢複正常,就能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如肌肉痙攣者,通過手法使有關肌肉得到調整,則肌肉痙攣就得到解除;氣滯血瘀者,通過手法使氣血係統內能增大,加速氣血循行,從而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
三,信息調整
通過近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們認識到人體的各個髒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髒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當髒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髒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係統乃至全身的平衡。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係統輸到有關髒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髒器的調整作用。這是中醫推拿的依據之一。這是建築在人體生物電、生物力學、生物內能,以及組織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古老又嶄新的治療途徑。如對心絞痛的治療,在患者有關俞穴上用較輕的按揉手法,輸入調整信息,可起到增加冠狀動脈的供血量的作用,從而緩解各種症狀。
四、糾正解剖位置與轉變係統內能的結合
凡因各種原因導致解剖位置失常,有關的係統內能必然發生改變,由於係統內能的改變又會造成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治療時須同時兼顧,如肩周炎的治療在於活動患肩,使粘連得以鬆解,但本病患者肩部疼痛劇烈,肌肉痙攣,活動困難,因此治療首先要調整有關肌肉組織的係統內能,使肌肉痙攣緩解,然後再能活動其關節。在活動關節使粘連鬆解時極有可能造成新的損傷,通過推拿手法來改變患部的係統內能,加強氣血循行,促進損傷修複,從而消除了因活動關節而產生損傷的副作用。
五、糾正解剖位置與改變係統內能、調整信息的結合
臨床中經常見到因某一部位解剖位置的失常而使相應的髒腑發生改變,這是因為某一解剖位置的失常,必然會使有關組織的係統內能和生物信息發生變化,從而造成有關組織、器官的改變。對這類疾病的治療就必須用糾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和調整信息相結合以及改變係統內能的辦法。如第八、九胸椎的後關節輕度錯縫可能導致膽囊炎、膽絞痛,因此糾正第八、九胸椎後關節錯位,是治療的關鍵,因本症疼痛劇烈,僅僅以後關節的整複尚難完成治療,還需在有關穴位(膽俞、膽囊穴)用點揉法治療,通過糾正解剖位置、改變係統內能和調整信息,來共同消除症狀。
總之,推拿的治療原理不外是“力”、“能”、“信息”三方麵的作用。這幾方麵往往是相互關聯,並不是密不可分也不是截然分開的。
第三節推拿治療原則及治法
一、推拿治療原則
由於疾病的表現多多樣,病情變化極其複雜,在不同時間、地點、個體上,其病理表現可能絕然不同;在同一個體上,又極有可能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病而我們必須從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質,不要被虛假的表麵現象迷惑,才能真正根據疾病輕重緩急采取相應措施。做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效果。下麵介紹一下何為標本。“本”是相對“標”而言,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本”和“標”可以描述疾病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關係。從正邪方麵來說,人體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從疾病先後來說,舊病是本,新病是標。
一般情況下,治本是治療的根本原則,但在某些情況下,標症甚急,不及時解決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們應當貫徹“急則治標”的原則,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平時患有胃痛,我們必須采取緊急措施治標——大出血,待止血後再治本病-胃病。再如某些長期腰腿痛患者,又因用力不當而疼痛加重,並造成腰背肌痙攣,我們治療時要先使腰背肌肉放鬆,采用大麵積按、揉、滾法,待腰背肌肉得到一定放鬆,我們再治其本。由此可以看出治標隻是在應急情況下或是為治本創造條件的權宜之計,而治本才是最終目的。二、推拿的基本治法
在《天龍八部》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冥神功”的補和瀉,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力”既可輸到另一個人體內,又可把另一個人的“內力”給吸走。這是小說中略誇張的“補”和“瀉”,下麵談一談現實推拿治療的補和瀉。
“虛則補之,實者瀉之”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之一。“補”乃補正氣之不足,補充人體物質之不足或增強人體組織某一功能的治療方法。“瀉”乃瀉邪氣有餘,直接祛除體內病邪,或抑製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臨床實踐證實推拿對改進人體功能有很大作用。例如:順時針摩腹有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氣血循環的作用。推拿也具有抑製機能亢進的作用,例如:推拿頸部(橋弓)可治療高血壓,點按脾俞、胃俞可緩解胃腸痙攣。
因此,推拿治療雖無直接補、瀉物質進入體內,但依靠手法在體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進機體功能和抑製其亢進的作用,其作用的本質即屬“補”和“瀉”。
1.手法刺激性質與量對內髒的“補”“瀉”作用
“補”和“瀉”是對推拿治療手法與效果一種形象的描述。想體會它需要耐心、觀察力和理解力。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這兩個概念,我再從物理的兩個方麵談一談“補”、“瀉”。首先,從手法刺激性質與量來講,作用時間較短的重手法刺激,可抑製髒器的生理功能即“瀉”,作用時間較長的輕手法刺激可興奮髒器生理功能,即“補”,簡而言之,輕手法為補,重手法為瀉。補瀉壓力的分界量,隨各人體質而異,臨床上以患者自我感覺輕重和醫者手下感覺經驗相結合。
例如補法:脾胃虛弱,則在脾俞、胃俞、中腕、氣海等穴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進行節律性刺激,可取得較好效果。例如瀉法:胃腸痙攣則在背部相應的俞穴用點、按等較強烈的手法,痙攣即可緩解。在施手法過程中不論補還是瀉。都要注意更有節律性,這樣才能為患者身體所接受,就像有節律的音樂悅耳動聽,而無規律性的聲波則為噪音,為人們所反感。
2.手法頻率和方向與“補”“瀉”的關係古人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的記載。這就是說高頻率的手法為瀉法,低頻率的手法為補法,手法頻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變化,超過這個範圍,則可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例如高頻率的一指禪推法可治療痛腫瘡癤,而一般頻率的手法卻不適合。這是因為治療的總能量不變,而作用麵積小,能量擴散小,使單位麵積上能量的滲透增大。能量擴散少,這就使每次手法對病灶以外的影響就顯著減少,從而減少病灶擴散的機會;單位麵積能量滲透大,而在病灶局部起到“清”和“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