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推拿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推拿療法,是我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有按摩、按蹺、案杌等名。考查其發源已有數千年曆史。下麵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推拿的曆史發展情況及淵源。
推拿最早來源於原始人類的社會實踐,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摩擦生熱在實踐上是史前的人就已知道的人,因為他們也許在10萬年前就發現了摩擦取火,而且他們更早就用摩擦來使冷凍了的肢體溫暖。”人類在逐漸認識按摩作用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把按摩用於醫療實踐,並不斷加以總結就逐漸形成了推拿治療體係。我國這一體係形成是在二千多年前先秦西漢時期,當時有兩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其中《內經,素問》中說:“中央者,其地以平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內經靈樞》中說:“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等,皆明示當時臨床的應用,並受到相當重視。
《黃帝內經》全書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共有18卷,162篇,其中有29篇,40餘條涉及到按摩,記載的手法多達10餘種,並且從各個疾病不同方麵,準確地概括了推拿所具有的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鎮靜、止痛、退熱等治療作用,為後世研究探討推拿治療作用奠定了基礎。這部書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確立了按摩作為一門學科在中醫學體係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說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療方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之後是魏晉隋唐時期,隋唐統治者直接參與對醫學事業的領導和組織,采取了一些促進醫學發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如開始醫學分科,設置太醫教授學生,規定考試錄用學生的辦法,推拿也成為宮廷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在這期間主要有了急症推拿、保健推拿及正骨推拿。我們通常所知道的掐人中治療昏厥就是從當時的《肘後方》留傳下來;捏脊療法亦是見於《肘後方》中;晉朝醫學對推拿保健尤為重視,多以自我推拿為主,結合氣功、導引,用以調整充實人身體內之氣。如今這些保健的方法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隋唐時期,廣泛運用按摩療法是推拿史上一個顯著特點。這種方法是指有對人體進行按摩時,塗上中藥製成的膏,於是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藥物和手法相得益彰的方法有了發展。隋朝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宮廷學校太醫署,設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實指教學授徒的老師;到唐代,又建立了規模更大的太醫署,還把按摩醫生分為按摩博士、按摩師和按摩工等級。
總之,隋唐時期是我國推拿史上的重要階段,推拿醫學蓬勃發展,在內、外、婦、兒、傷科及急症治療和養生保健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取得很高成就,被列為隋唐時期醫學教育的重要科目,這些在中國推拿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宋金元時期,推拿手法的應用更加廣泛。如宋代醫家龐安時治療難產,“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了一個男子。”這一時期,又十分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聖濟總錄》中對每個手法的分析,使人們對推拿治療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髙,《聖濟總錄》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專著,在理論上有很髙的價值。
明清時期,小兒推拿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不僅著作繁多,學術特點也非常明顯,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麵。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按摩學專著,就是有關小兒推拿的著作。當時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係《小兒按摩經》可謂是我國最早的按摩專著。推拿這一名稱也始於明清時代,首見於《小兒推拿秘訣》等著作中。這一名稱的演革,體現了人們對手法的認識和提高。早期的按摩療法僅用於少數疾病的治療,手法種類較少,常用的是按和摩兩種手法。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人們逐漸采用不同方向用力的手法來治療各種疾病,使手法種類日益繁多,於是按摩逐漸被推拿這一更為明確的概念所取代。可以說按摩改為推拿,標誌著推拿發展史上一大飛躍。
民國時期,由於國民黨實行歧視中醫的政策,使整個中醫事業尤其是推拿療法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但由於中醫學和推拿療法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地位和信譽,終於促使整個中醫學在低穀中踽踽前行,頑強地發展著,是人民的土壤滋養了這支奇葩,使之能有機會綻放於今日。從這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學頑強的生命力。
民國期間,推拿療法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培育出大批推拿專家,同時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其中有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髒腑點穴推拿、正骨推拿、內功推拿、小兒推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