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把君王對於山陽君的觀感完全吐露出來,由此,山陽君探得了君王對他的種種看法。
再舉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著邊際地說了一句:
“剛才由門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馬?”
“沒有啊!我們沒看見馬……”
大家感到很驚訝,異口同聲地這樣回答。可是,其中有一個人,走出門外張望了一下,回來報告:
“確實有一匹白馬。”
子之於是發現了這個家臣是個善於說謊的人。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不僅需要有察言觀色的能力,而且更需精通此道。因為它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部屬,進而更好地駕馭自己的部屬。
3.患難之時能見真情,利益麵前最知人心
利益曆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些人對自己有利時,可以稱兄道弟,親密無間。一旦有損利益,就像變了一個人,什麼友誼,什麼感情全拋到九霄雲外。有些人卻始終如一地站在你身邊,把金子一般的心捧給你,患難與共,福禍相依。在利益麵前,人心都會暴露出來,是好是壞,自然清楚明了。
一個看得透、斷得準的人可駕馭事物而不為事物所駕馭。他可以洞察事物最深處的東西,摸清他人的心思。不論什麼人,他一看就能了解並能把握其本質。他有罕見的觀察能力,隨便多麼隱秘的東西,他都能加以破解。他觀察嚴謹,思考微妙,推理明晰,天下沒有什麼東西他不能發現、把握和理解的。
下麵這則伊索寓言足以說明要看透事物的本質的重要性。
鹿口渴得難受,來到一處泉水邊。它喝水時,望著自己在水裏的影子,看見自己的角長而優美,揚揚得意,但看見,自己的腿似乎細而無力,又悶悶不樂。鹿正思量時,出來一頭獅子追它。它轉身逃跑,把獅子落下好遠,因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獅子的力量在心裏。這樣,在空曠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頭,保住了性命;到了叢林地帶,它的角被樹枝絆住,再也跑不動,就被獅子捉住了。鹿臨死時對自己說道:“我真倒黴,我原以為會拖累我的竟救了我,我十分信賴的,卻使我喪命。”
在普通的人當中,扮演寓言中“鹿”之角色的人往往踩中了“地雷”,而洞明世事的人則以其高深的遠見,繞過了陷阱。
春秋末年,晉國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經過一座界城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裏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裏休息一下,等候後麵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所以我要很快地就離去。”果然,不久之後,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後麵的兩輛車子,而獻給了晉王。
在危難時,曾被懷疑的朋友往往成為救星,曾被十分信賴的朋友卻往往成為叛逆。
順境中,特別在你春風得意時,凡交往多的都可以稱之為朋友。大家禮尚往來,杯盞應酬,互相關照。但如果風浪驟起,禍從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業失意,或病魔纏身,或權力不存等,這時,你倒黴自不必說,就連昔日那些笑臉相對的朋友也將受到嚴峻考驗。他們對朋友的態度、距離,必將看得一清二楚。那時,勢利小人會退避三舍,躲得遠遠的;擔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會劃清界限;酒肉朋友因無酒肉誘惑而另找飯局;甚至還有人會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當然也有始終如一的人繼續站在你身邊,把一顆金子般的心捧給你,與你禍福相依,患難與共。如古人所說:“居心叵測,甚於知天,腹之所藏,何從而顯?”答曰:在患難之時。此時真朋友、假朋友、親密的、一般的、“鐵哥們兒”、“投機者”就涇渭分明了。
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曆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的人在當自己普通人的時候自覺人微言輕,尚與夥伴們情同手足,同喜共憂。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氣漲,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便羞於與他們為伍,保持一定距離。這種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麼區別呢?現實中“隻共苦不同甘”的人真是不少!
在利益麵前各種人的靈魂也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麵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在會上直言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在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擠上來。這種人的內心世界,在利益麵前暴露無遺。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當然,大公無私,吃虧讓人,看重友誼的還是多數。但是,在利益得失麵前,每個人總會亮相的,每個人的心靈會鑽出來當眾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識別人心的大好時機。
進而言之,歲月也可以成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時一事上可以稱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時間長了就會更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為人、他們的人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此長期交往,長期觀察,便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知人知麵也知心。
中行文子在落難之時,能夠推斷出“老友”的出賣,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災難,這可以讓我們得到如下啟示:當某朋友對你,尤其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你危難之中施以援手。
話又說回來,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盡管代價高、時日長,又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大於依推理所下的結論。因此我們說:激流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4.知人必求真,看人必求細
看透人心要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穿透對方表麵的慎重與矜持,這就是所謂的“好眼力”。知道他人的內心遠比了解一件物品的特性重要,這是人生中至關微妙的事情。
魏文侯手下有員將領叫樂羊。有一次樂羊領兵去攻打中山國。這時,恰恰樂羊的兒子正在中山國。中山國王就把他兒子給煮了,還派人給樂羊送來一盆人肉湯。樂羊悲憤至極但並不氣餒,毫不動搖,他竟然坐在帳幕下喝幹了一盆用兒子的肉煮成的湯。
魏文侯知道後,對人誇獎說:“樂羊為了我,吃下了他親生兒子的肉,可見,他對我是何等忠誠啊!”有人回答說:“一個人連兒子的肉都敢吃,那麼,這世上還有誰他不敢吃呢?”
樂羊打敗了中山國,凱旋歸來時,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但是,從這開始,總是時時懷疑他對自己的忠心。
魏文侯這樣做不無道理,樂羊的自製力過於驚人,非老謀深算之人不能為之。旁人的說法更有道理,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以小見大,有著驚人的內在一致性。
日本曾有這樣一個傳說,永祿時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條氏康,他稱霸於關東地方。有一次,北條氏康在戰場上同長子氏致一起吃飯,可以想象戰時的飯食是很簡單的,隻有米飯湯。然而,氏致吃著吃著又往飯裏加了一碗湯。此事北條氏康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馬上產生了聯想,為什麼氏致連自己飯量有多大都沒有數呢?從吃飯吃到一半時又加一碗湯看來,至少可以認為氏致是個沒有遠見的人。北條氏康的擔心日後不幸變成了事實。三十年後,氏致終於因為缺乏遠見,被豐臣秀吉的大軍圍困,同弟弟氏照悲慘戰死。稱雄一時的北條氏從此日趨滅亡。
依據此“行為內在一致性”原理,可產生以下辦法鑒定某些言行的真正內涵:
(1)你可以發現,論斷他人的人,往往有狡詐的心機,而改革形勢,往往是需要人幫助的人。就因為這樣,他們才想讓世界改觀。當邪惡壓迫著一個人時,對他來說,處理他人的過錯,是較輕而易舉的。就因為這樣,那些說你活該的人,他的咒罵,等於是允許邪惡在他自身的存在。當一個阿拉伯妓女改過自新了一夜後,她要求警察逮捕所有的妓女。這種女人的心愈是狠毒,她就愈易於對準她的同伴。
(2)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從一個人的言談,就足以知悉他的心意與情緒,但是,若對方口是心非,就令人猜疑了。這種人往往將意識裏的衝動與欲望,以及所處環境的刺激,修飾偽裝後,以反向語表現出來,令人摸不清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