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知人知麵不知心1(3 / 3)

例如,偶遇個性不投的朋友,往往投出社交辭令客套邀約:“哎呀,哪天到舍下坐坐嘛!”其實心裏的本意可能是:“糟糕,又遇上了,趕緊開溜為妙!”這種與本意相反的行為,往往造成內心的不安與恐懼,為求自我安慰,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因循成習。

(3)愛發牢騷是一種不能言傳的驕傲和自大,不滿意他人在某方麵超越自己。如“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牢騷。發牢騷者大多自視清高,當現實中無法保持他們這種優越地位時,就借發牢騷來宣泄。

(4)惡意責備的人多半是想滿足自己的支配欲望和自尊心。他們常愛抓住別人的毛病小題大做,橫加指責,這種人對他人尖酸刻薄,自尊心較強,具有支配他人的願望。

(5)說話好訴諸傳統的人大多思想保守。這種人不管什麼新事物出現,都好用傳統的東西作為評價標準。這類人多數是經驗主義者,其思想保守、僵化,也表明了其頑固不化的心理。

(6)說話好看風使舵的人大多無原則性。在生活中,許多人說話時是以聽話對象為轉移的。他們自己沒有一定的主見,完全是“看人下菜”。契訶夫稱這種人為“變色龍”,他通過同名小說的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活畫出了這種人看風使舵的嘴臉。這種人真理沒個準兒,如果有必要,他們可以朝令夕改。

(7)說話曖昧的人大多數喜歡迎合他人。這種人說同一句話既可這樣解釋,又可那樣解釋,含糊其辭,這種人處世圓滑,從不肯吃虧,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利用別人。

(8)經常對他人評頭品足,論長道短,說明他嫉妒心重,心胸狹窄,人緣不好,心中孤獨。如果他對諸如別人不跟他打招呼之類的小問題耿耿於懷,說明他在自尊心上受挫,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些人常以領導的過失和無能為話題,則表明他自己有出人頭地、取而代之的願望。

(9)有人在說話時極力避開某個話題,這說明他在這方麵有隱衷,或者在這方麵有強烈的欲望。比如當一個人的心中對金錢、權力或某異性懷有強烈的欲望時,很怕被別人識破,於是就故意避開這個話題以掩飾自己的真實用意。

(10)與你聊家常多半是對方看不出你的真意。交談時,對方先是與你談一些家常話,這表示他想了解你的實力,探明你的本意,試探你的態度,然後好轉入正題。

多對周圍人的言行進行觀察,對其內心進行剖析,方能成為真正的測黑專家,少些捕風捉影的錯誤,達到“觀人於微而知其著”的境界。

5.以眼識人,窺探心靈的窗口

有時,眼睛也會說話,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經常會反映到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能表達出個大概,這是每個人都隱瞞不了的事實。

觀察一個人的“眼神”,是辨別一個人好壞的一個途徑。“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

眼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之所以把它又單獨做一節內容,就是因為身體語言中,眼睛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要比其他部位多得多。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個人的大概。一個人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

經驗告訴我們,人的內心隱秘,心中的衝突,總是會不自覺地通過變化的眼神流露出來。

泰戈爾說得好:“任何人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是最豐富多彩的了。更多的時候,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能從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麵目來。眼睛是人類五官中最敏銳的器官,它的感覺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感覺的70%以上,其他感覺與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以飲食為例,人們吃食物時絕不僅靠味覺,同時會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裝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陰暗的房間裏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會產生不安的感覺,無心品嚐或胃口大減。相反,如果在一流飯店或餐廳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裝食物,並重視燈光的調配,定會增加飲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這是視覺影響了人們的食欲。

孟子在《離婁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寮;胸中不正,則眸子蠔焉。”

眼神的狀況,對於認識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純、澄明、無雜念、端正、開明;眼神濁的人,往往昭示此人昏沉、駁雜、粗魯、庸俗和鄙陋。

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的故事,有三個姐妹,外人隻要一接觸其中的一位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為石頭。這個神話故事寓在說明眼神的威力。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你忽略了別人的眼睛,就無法窺探對方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一般情況下,人們很難徹底隱瞞內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擺出一副無表情的臉孔,但刻意的做作並不能維持長久。老年人常說:“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談時不看對方的眼睛,多數情況下,是膽小、沒有信心、怕難為情、畏縮。情侶初次相會,常常這樣。

一直觀察對方的眼睛,會感覺視覺的疲勞。這裏所說的“看眼睛”,並非真的凝視,而是觀察對方視線的活動。通過了解一個人的視線活動狀況,就能大致完成與他人之間的圓滿交往和心靈溝通。

一個人的視線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了解。

第一,對方是否在看著自己,這是一個關鍵。

第二,對方的視線如何活動,或者是視線剛接觸立刻就挪開,他的心理狀態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視線的方向,即對方是正視還是斜視觀察自己的。

第四,視線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專心致誌地看自己。

第五,視線的位置,通過對方視線的方位移動,來考察他的內心動向。

觀察一個人的“眼神”,是辨別一個人好壞的一個途徑。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通過眼神識別人物的高手。

當時,曹操派刺客去見劉備,刺客見到劉備之後,並沒有立即下手,並且與劉備討論削弱魏國的策略,他的分析,極合劉備的意思。

不久之後,諸葛亮進來,刺客很心虛,便托辭上廁所。

劉備對諸葛亮說:“剛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幫助我們攻打曹操的勢力。”

諸葛亮卻慢慢地歎道:“此人見我一到,神情畏懼,視線低而時時露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露出來,他一定是個刺客。”

於是,劉備連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經跳牆逃去了。在瞬息之間,透過眼神的變化,看出一個人的目的和動機,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後天的努力,因為這種智慧是在環境中磨煉和培養出來的。諸葛亮能夠看透此人,主要是從他的眼神閃爍不定中發現破綻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儀表不俗,舉止軒昂之輩,想一眼識破他的行徑,可能就比較困難了,王莽就是這種類型的人。

王莽這個人在曆史上的名聲並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而言,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極其難得的人才。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後,悄悄對大兒子說:“王莽神清而朗,氣很足,但是眼神中帶有邪狹的味道,專權後可能要壞事。我又不肯附庸他,這官不做也罷。”於是上書,稱自己“昏亂遺忘,乞骸骨歸鄉裏”。從眼神上來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聰明俊逸,不會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狹之色,說明為人不正,心中藏著奸詐意圖。王莽可能也感覺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麼,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他的辭官,卻又不肯賞賜養老金。

做推銷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從眼睛觀察對方的能力,是很難勝任這個工作的。一個成功的推銷人員,在業務上往往能夠遊刃有餘,無往而不勝。

心理學家珍·登布列在《推銷員如何了解顧客的心理》一文中說道:“假如一個顧客眼睛向下看,而臉轉向旁邊,表示你被拒絕了:如果他的嘴是放鬆的,沒有機械式的笑容,下顎向前,他可能會考慮你的提議;假如他注視你的眼睛幾秒鍾,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帶著淺淺的笑意,笑意輕鬆,而且看起來很熱心,這個買賣大概就有戲了。”

一個人的眼睛往往是他靈魂的忠實解釋者,而這種解釋通常是無意的。

觀察眼睛是察言觀色的一個主要的方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般人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眼睛來表現出來。學會觀察眼睛,對自己靈活做人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