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麵不知心,正是因為有了這句話,使得很多人麵對這張底牌望而卻步。但是,不知是幸抑或是不幸,人的心思卻是外露的,不管它通過什麼形式,言談也罷,行動也罷,也不管它是多麼地隱蔽和微妙。所以我們要修煉看人的本事,它既要有入木三分的好眼力,由表入裏,透過現象看本質;又要有精透的判斷力。不過想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沒有一定的道行是不行的,隻有悟得個中玄機,才能直指人心底牌,看個八九不離十。
1.察言觀色,利用人性弱點試探人心
每個人都有弱點,從弱點處看人心最有效。找到其弱點,就等於抓到了他的尾巴,然後再做些文章,對方必會拚力回應,保全自己,就難免會露出蛛絲馬跡。
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嬰,雖然處於亂世,但他治國有方,使得齊國威名遠揚。對於做人之道,他也懂得極多,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沒有被卷進王位爭奪的旋渦,反而能夠經曆三代王室,任宰相職位達十餘年之久。告老之後,封於薛國之地,安享餘年。
或許,有人要問,那麼,田嬰得以善始善終的秘密是什麼?是他的一雙入木三分的惠眼,看透人心的好眼力。有關他看透君王之心的故事,極為有名。
齊王後去世時,後宮有10位齊王寵愛的嬪妃,其中必有一位會繼任王後,但究竟是哪一位,齊王並不做明確的表示。
身為宰相的田嬰於是開始動腦筋,他認為:如果能確定哪一位是齊王最寵愛的妃子,然後加以推薦,定能博得齊王的歡心,並且對他倍加信賴;同時,新後也會對他另眼相看。可是,萬一弄錯的話,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須想個辦法,試探一下齊王的心意。
於是田嬰命工人趕緊打造10副耳環,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別精巧美麗。
田嬰把這10副耳環獻給齊王,齊王於是分別賞賜給10位寵妃。第二天,田嬰再拜謁齊王時,發現齊王的愛妃之中,有一位戴著那副特別美麗的耳環。
毫無疑問,不久之後新繼任的王後,確實就是當日田嬰所斷定而推薦的那位妃子。
善於洞察人心,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的,田嬰就善於此道,巧用心機,博得齊王和王後的信任,使他屹立於權位的旋渦而安然無恙。
下麵再介紹一則擅弄權術的宰相反而被看破心意的故事。
大約在秦統一天下前40年的時候,秦國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宰相,名叫應侯,此公並非秦國人,乃是由魏國逃亡到秦國,在秦國做官,屢次升遷,終於升到宰相的高位。他所主張的一係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應侯原來在韓國汝南擁有自己的領土,後來被韓國沒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於是問道:“你被韓國奪取領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試探身為宰相的應侯,是否會因私怨而對韓國采取報複手段。
可是應侯答道:“聽說有一位失去兒子的父親,在接受別人吊唁的時候告訴他們:‘死了兒子固然傷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沒有兒子的人,也就不難過了。’我也是原來沒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現在也不會為失去領土而感到難過。”
應侯心想:如果不這樣回答,日後要推行對韓政策,必會受到重重阻撓,因此,故意表示出對於韓國沒收自己領土一事,並不在意。
秦王雖然對他表現的寬闊胸襟感到敬服,終究還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於是派遣一位將軍前往試探。
這位接受特殊使命的將軍一見到應侯就脫口而出:“丞相,我真難過得不想活了。”
“喔!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對您優禮有加,遠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韓國,竟敢公然奪取丞相在韓國的領土,這種恥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應侯聽完這話,立刻站起來向這位將軍深深一鞠躬,並且說道:“那就全仰仗將軍您了。”
將軍回去之後,將經過情形一一稟報秦王。
知道了應侯的真心之後,秦王從此不再信任應侯。
上麵舉的兩個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去試探對方的內心。當你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千萬注意必須十分謹慎,否則很容易失敗。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你試探別人內心的時候,不要忘記你也有被對方試探的可能,這是在察言觀色時極可能發生的現象。特別是在利用試探法來透視人心的時候,千萬不可忘記,被你試探的對象也有眼睛,疏忽了這一點,事態就可能發展得極為嚴重。
如果了解了人心,並且按照試探透視原則去做的話,多半能穩操勝券。如果在使用試探透視法時,不希望自己同時也被對方試探的話,除了要熟悉這種方法之外,還要時時假設自己正被對方試探。
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被別人看在眼裏,這些舉動的累積,很自然地會成為別人對你的評價。
2.察言觀色,從細節入手
察言觀色並非神通,隻是注重了生活中不被人注重的小事,再用巧妙的方法將其運用而已。
戰國末期的大政治家韓非子,是察言觀色的高手,此法運用得更為徹底,韓非子認為君王如欲實行中央集權政策,就必須控製臣子;而隻有能看透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駕馭臣子,所以韓非子特別重視透視人心的方法。
《韓非子》一書中,有一部分談到有關看透臣子之法的內容。現列於此處,以供參照。
這五項察言觀色法是:
(1)必須以事實對照言語
隻聽他人的言語,而不用事實來證明,很難明白真相。
魯國宰相叔孫手下有一位叫做豎牛的侍從,他十分厭惡叔孫的兒子,時時刻刻希望除去這個眼中釘。有一天,豎牛在叔孫的麵前說他兒子的壞話,叔孫誤信他的奸計,於是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甚至惹來殺身之禍。這就是聽信人言而不加證實所得到的教訓。
(2)使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以發掘其才能
齊宣王喜歡聽竽合奏,對於會吹竽的人,不加挑選一律任命為樂師,因此宮廷樂師多達數百人。
宣王死後,渭王繼位。渭王和宣王的愛好不同,喜歡聽獨奏的樂曲,因此夾雜在樂師中充數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這就是著名的“濫竽充數”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能力的評斷,要看個人單獨的表現。所以,在透視人心的時候,要讓每個人有單獨表現的機會,這樣才能觀察出各人的實際才幹。
(3)故弄玄虛探知究竟
某縣縣令龐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屬巡察四境的時候,就表現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屬巡視環境,然後在他正要執行任務的時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時間之後,又發布命令,讓他繼續巡視工作。於是這名部屬心生疑惑,認為其中必有緣故,因此,在巡察之時,不敢稍有怠慢。就這樣,龐敬達到了控製部屬的目的。
(4)以若無其事的態度試探對方
對明明知道的事假裝不知道,也可以達到試探對方的目的。
戰國時期的韓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時候,故意將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後命令近侍:“我把剛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丟了,心裏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點幫我找出來。”
眾人手忙腳亂地找了一陣之後,誰也沒找到。這時,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稟報說找到了。昭侯由此發現他是一個會說謊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屬下四處巡視,察看是否有事發生,結果屬下回報說沒有動靜,經昭侯再三追問,才告知南門之外,有牛進入旱田偷吃了穀苗一事。
昭侯聽完之後,命令報告的人不準泄露這個消息,然後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視,並且告訴他們:
“近來發現有違反禁令,讓牛馬牲畜踐踏旱田的行為,你們速去探知,快來回報。”
不久之後,所有的調查報告都呈了上來,但其中並沒有一件是關於南門外事件的報告,昭侯於是大發雷霆,命令屬下重新嚴加調查,終於查出了南門外發生的事件。
從此,部下都畏懼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馬虎從事了。
(5)故布疑陣試探人心
衛相山陽君察覺衛王近來似乎對他有些起疑,但又無法測知君王的心意,於是故意散布謠言,毀壞一個君王寵臣的名譽。這名寵臣聽到山陽君毀謗他的話,怒氣橫生地對周圍的人說:
“哼!山陽君還有心情說別人的閑話?他已經被君王懷疑,自身難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