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糊塗做官篇(5)(2 / 3)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回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剝去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所以,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二、寬嚴並施相得益彰

作為一名領導,要實現自己的意圖,必須與下屬取得溝通,而富人情味就是溝通的一道橋梁。它可以有助於上下雙方找到共同點,並在心理上強化這種共同認識,從而消除隔膜增加了解,縮小距離。

有許多身居高位的人物,會記得隻見過一兩次麵的下屬的名字,在電梯上或門口遇見時,點頭微笑之餘,叫出下屬的名字,會令下屬受寵若驚。

上司要贏得下屬的心悅誠服,一定要寬嚴並施。所謂寬,則不外乎親切的話語及優厚的待遇,尤其是話語。要記住下屬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時,如果親切地呼喚出下屬的名字再加上一個微笑,這名下屬當天的工作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他會感到,上司是記得我的,我得好好幹!

對待下屬,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憂慮,他們的起居飲食都要考慮周全。

所謂嚴,就是必須有命令與批評。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終客客氣氣,為維護自己平和謙虛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然拿出做上司的威嚴來,讓下屬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上司的威嚴還在對下屬布置工作,交代任務上。一方麵要敢於放手讓下屬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麵在交代任務時,要明確要求,什麼時間完成,達到什麼標準。布置了以後,還必須檢驗下屬完成的情況。

寬嚴並施,才能駕馭好下屬,發揮他們的才能。

對於部下,應用慈母的手緊握鍾馗的利劍。平日裏關懷備至,錯誤時嚴加懲誡,寬嚴並施,如此才能成功統禦。

三、剛柔相濟不可偏廢

古人曰:剛柔之道在於剛可壓柔、柔可克剛。若太柔即靡,太剛則折。所以得天地之道,宜剛柔相濟,不可偏廢。

一個人如果懂得剛柔之道,則處事矣,為官矣就會事半功倍,恰到好處。

1862年鹹豐帝在逃往熱河途中,命令曾國藩速派湘軍大將鮑超帶兵北援。

曾國藩一時舉棋不定,幾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為北援事關“勤王”,無可推諉,但又想留下鮑超所部對抗太平軍。他召集文武參佐討論對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種方案,結果多數人主張派兵入衛,隻有李鴻章力排眾議,說“夷氛已迫,入衛實屬空言,三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而“楚軍關天下安危,是失,切宜慎重”,主張“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李鴻章認為英法聯軍業已逼近北京,“入衛實屬空言”,英法聯軍之役必將以“金帛議和”而告終。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造反的太平軍。湘軍“關天下安危”,應把刀鋒對準太平軍。至於北援,應“按兵請旨”,靜待時局之變。曾國藩深受啟發,一麵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至,請於胡(林翼)、曾(國藩)二人酌派一人進京護衛根本”;一麵在實際行動上采取拖延觀變戰術。結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議”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時接到率勇北上諭旨的河南、陝西等省巡撫聞命即行,結果卻空跑一趟,勞民傷財。相比之下,則顯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們二人之所以高明,則由於接受了當時正在曾國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鴻章的意見。事後,胡林翼選擇李鴻章、陳鼐、李榕三人的獻議附於曾、胡二人的書麵意見之後,編為《北援集議》一書,刊行於世。大概由於內部議論過於直露,不宜公開發表,在刊刻時刪去一些內容。故在李鴻章的條陳中已不見“按兵請旨”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