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糊塗做官篇(5)(3 / 3)

曾國藩、胡林翼不願派鮑超入援,還有另一層考慮,即鮑超乃一員勇將,朝廷肯定令鮑超歸勝保管帶,而勝保乃極端仇視湘軍,勝保若以“勤王”之名,將鮑超收為麾下,那時北援湘軍就會拱手送人,這對全局又是大有影響的事。但鮑超不明底裏,認為自己失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機會,故露出不滿之意。還是胡林翼善於做思想工作,寫信勸誡說:

“滌帥與我都深知勝保為人忮忌貪詐,專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將,弟若北援,無論南氣異宜,長途餉項軍火,無人主持,且必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難,不敢不遵,萬不可以他詞推諉,其時滌帥籌思無策,隻得應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與滌帥若能北行,則所帶將士,或不致十分饑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滌帥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滌帥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於世事太愚,當一心敬事滌帥,毋得稍有怠玩,自來義士忠臣,於曾經受恩之人,必終身奉事惟謹。”

經過胡林翼的一番開導,鮑超才明白了曾國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說在“勤王”問題上,曾國藩采納李鴻章意見“按兵”抗上是一種“剛”,而曾國藩對待鮑超的這番良苦用心則可謂是另一種的“柔”。

四、能柔能剛變弱為強

後人評價說,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能柔能剛、能弱能強之人。那麼他柔弱在什麼地方?剛強在什麼地方呢?

清朝末年,朝政掌握在西太後手中,她是清政府的實際統治者,但是清末的江山卻是靠曾國藩維持的。

曾國藩比慈禧大二十四歲,早死三十六年,可以說他為官一生,榮辱升降都是由一個女人控製著。曾國藩可以算得上是清王朝的一個忠臣了,但是任何一個注定滅亡的朝代,那些企圖力挽狂瀾的所謂忠臣其實都是很成問題的。曾國藩也一樣。他可以說是清末“功蓋天下而主不疑”的社稷棟梁。他是用什麼方法逃過“功高震主”的悲劇結局,尤其是在西太後那樣陰狠毒辣的鐵腕下?

曾國藩作為一個漢人,受到滿清政府的賞識,開始走的就是上層路線。最初曾在京城做官時,隻是禮部的一個小職員,他有目的地結交了一位親王。太平天國剛起事時,親王向鹹豐舉薦曾國藩說:“此人膽大心細,才堪大用。”鹹豐於是召見了他。曾國藩受命前往一便殿覲見皇上,可是殿裏空空的,不見一個人影,隻是在上首有一把皇帝坐的椅子,下麵有一錦墩。帶領他的太監叫他等候。他向皇位三跪九拜之後,就規規矩矩坐在錦墩上靜候,等了一個多時辰,始終不見皇帝出來。最後一個太監出來通知他,說皇帝今天有事,改日再召見。曾國藩隻好對著那把空椅子再拜之後回去。保薦他的親王詢問他接見的情況,曾國藩一一告知。親王問他在便殿裏有沒有看見什麼東西。曾國藩仔細回想,除了皇位和錦墩,確實沒有看到什麼。這位親王一聽,說了聲“糟了!”就趕緊跑進宮裏,找到當值的太監,送上紅包。結果打聽出來皇帝座位後麵的牆上,掛了一張很小的字條,上麵寫的是《朱子治家格言》。親王回來告訴了曾國藩,並對他說,前日向皇帝保舉時說他“膽大心細”。果然過了幾天,鹹豐召見曾國藩時問起他這張字條的事。這時曾國藩當然早有準備,回答得令鹹豐非常滿意。不久就讓他回湖南老家組練湘軍,把剿滅太平天國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

曾國藩沒有辜負清室的希望,他從1853年組建湘軍,用了九年時間,終於打垮了已經占領了半壁河山、幾乎奪得全國政權的洪秀全。在他全線告捷,清王朝又可以籲一口長氣的時候,鹹豐因縱欲身亡,政權落在了西太後手中。而曾國藩當時正如日中天,功高蓋世,達到了人生事業的頂峰。若按封建社會的常規,接下來所麵臨的必然是“敵國破,功臣亡”的結局。然而曾國藩對此早有準備,他以一套又一套太極拳的柔勁就把所有險情化解了。

後世有人說,曾國藩所以被稱作中興名臣,一代聖相,共有十三套大本領,其中十一套沒有流傳下來,傳世的隻有兩套:寫了一部相書《冰鑒》,再就是大量的日記和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