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長大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做未來的強者(3)(1 / 3)

對於幽默故事,人們可以一笑了之,但生活中的盲從行為往往會讓人失去主見和對真理的堅持。

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人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同樣也存在從眾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如果父母說:“專心吃飯,不許看電視!”孩子就會說:“別的小朋友都是一邊吃一邊看電視的。”又如有的孩子要父母給他買新衣服,就會說:“鄰居家的孩子都買了新衣服,我也要買。”還有的孩子坐公交車時,有老人上車了,但是看到其他同學都沒有給老人讓座,那麼他就會想:“其他同學都不讓,我也不讓,免得被人說成愛表現。”於是“大家都這樣的”、“誰都是這樣做的”等,使孩子變得人雲亦雲,遇事沒有主見。有些時候,孩子還會迫於同伴的壓力,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做錯事或染上壞習慣,這些都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因此,作為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遇事的時候,不管別人怎麼做,自己心中一定要有評判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而不能盲目地跟從別人。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問題,不要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隻有自己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才會與真理走得更近。

教養加油站

“從眾”就是沒有主見,就是牆頭草,隨風倒。作為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有主見的性格,這樣孩子才不會像牆頭草一樣沒有自己的立場與觀點。

讓孩子有參與的機會

孩子做事缺乏主見,與父母缺乏和孩子溝通,做事武斷,不注意尊重他的要求有關。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會變得無所適從,所以依賴性越來越強,變得優柔寡斷、遇事無主見。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願望的機會,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教孩子學會說“不”

當孩子有自己思想的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他已經是大孩子了,什麼事都要自己有主意,如果他對什麼事情感到不滿意,就要及時說出來。比如,“我已經吃飽了,不想吃了”,“我不喜歡洋娃娃,我喜歡拚圖”,“爸爸,別打斷我的話”等。父母要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當然,他說得不對,也可以耐心地給他指出來,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變得任性不服管,事實證明,這樣能讓孩子學會遇事有主見,不再盲從。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從根本上消除孩子從眾心理的關鍵。因為很多孩子是在自己無法拿定主意的情況下從眾的。這說明培養孩子調查研究、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勇於質疑,以增強孩子的自主意識,做到不盲從、善鑒別、有主見。這樣既能克服消極的從眾心理,又能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與全麵成長。

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

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和毅力,可以提高孩子在各種思想壓力下的心理承受力。因為怕被奚落而從眾,怕受報複而從眾,在孩子中也大有人在。真理不是以讚同的人數多寡來決定,父母要有意識地支持孩子正確有道理的觀點、見解、意見和建議,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遇事能拿出自己的見解和辦法,這也是消除從眾心理的一個重要條件。

愛心是人非常重要的素質,它是人性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手裏舉著一美元硬幣,沿著一條商業街挨家挨戶地詢問:“請問您這兒有上帝賣嗎·”店主很詫異地告訴他沒有,甚至有的店主以為他在搗亂,不由分說就把他趕了出去。

暮色已經降臨,沒想到的是,第30家店的店主不但沒有趕走小男孩兒,還對小男孩兒非常熱情。老板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滿臉慈祥、和藹可親。他溫和地詢問男孩兒:“可不可以告訴我,孩子,這麼晚了你買上帝做什麼·”男孩兒對老人說:“我叫漢森,父母在我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是叔叔把我撫養大的。叔叔是個泥水匠,兩天前從梯子上摔了下來,至今還在昏迷。醫生說,隻有上帝才能救叔叔。我想,上帝一定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藥,如果我能買到上帝,等叔叔吃後,傷立刻就會好的。

老人眼睛紅了,問:“你有多少錢·”“一美元。”“孩子,在我的店裏,上帝的價格正好是一美元。”老人接過錢,轉身從貨架上拿了罐“上帝之吻”牌飲料,“孩子,拿去吧,等你回去給叔叔喝了這罐‘上帝之吻’,他的傷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