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森特別高興,將飲料小心翼翼地摟在懷裏,不顧勞累地跑回醫院。一推開病房的門,他就開心地叫道:“叔叔,我買到上帝了,你立刻就會好起來的!”
一天後,一個由世界頂尖醫學專家組成的醫療小組來到醫院,對小男孩兒的叔叔進行治療。他們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終於把叔叔的傷治好了。
叔叔要出院了,可是醫療賬單上的數字快要讓人窒息。就在這時院方告訴他們,有一位老人已經幫他們付過費了。那個老人是個億萬富翁,從一家跨國公司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後,就在商業街開了一家雜貨店消磨時光。那個醫療小組就是他花很多錢請來的。
叔叔感動萬分,他立即帶著漢森去感謝這位老人,可老人已經賣掉雜貨店,到國外定居了。
後來叔叔收到一封老人親筆寫給他的信,信中說:年輕人,你能有漢森這樣的侄兒,簡直太幸運了,為了救你,他拿一美元到處購買上帝,盡管一次又一次地被店主趕出來,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但是你要記住:真正的上帝,是人們的愛心!
不論是大洋彼岸,還是我們生長的這塊熱土,像漢森,像那位老人這樣不計回報地關愛別人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愛心故事也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所謂仁者,就是寬厚仁義的人,也就是有愛心的人。愛,無所謂大小,不必掛在口頭上,它存乎心裏,它體現在一言一行中。
可是現在的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舍不得對他人付出哪怕是一點點兒愛心。其實,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的。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剛出生時就具有善良和同情的天性,如果後天得不到良好的培養,那麼孩子善良與同情的天性就會消失,也就不會有愛心了。所以,孩子是否有愛心,關鍵在於父母對孩子能否正確地引導與培養。
在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中,沒有什麼比愛心和善良更重要的了,這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立足社會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在他吝嗇自己的愛心的時候,同樣得不到別人的關愛、同情與幫助,所以很難保證他事業上的成功,生活也將是黯然無味,自身價值更是毫無意義可言。
在我們的身邊,許多父母並不注重對孩子的愛心教育。有的父母認為,現在就一個孩子,他自私就自私吧,隻要過得幸福比什麼都重要;也有父母認為,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學習好了,就會擁有金錢、權勢和地位,有沒有愛心不重要。還有的父母,把孩子自私、霸道、沒有同情心視為孩子聰明、有個性,認為這樣將來才不會在社會上吃虧,因而加以縱容。豈不知,孩子的愛心不僅僅表現在對他人的幫助上,還表現在對長輩的孝敬,對師長的尊重,對兄妹的關愛上。須知,一個沒有愛心的孩子將是何等的冷酷,一個沒有愛心的社會將是何等的可怕。
教養加油站
愛心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愛心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父母要做孩子關心別人的榜樣
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和幫助別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同情和憐憫實質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難受擴大到別人身上的結果。
因而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境況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同情別人。
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愛心的大敵。但它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私愛與溺愛。
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
那種隻管耕耘不問收獲的父母之愛,隻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一味索取、不懂回報。教育專家曾指出:“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自小培養孩子同情心與憐憫心,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的首要條件。孩子最開始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大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在對別人表示同情時,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與愛心。
一個人的氣質是內部修養、外在的行為談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等的總和。優雅大方、自然的氣質會給人一種舒適,親切,隨和的感覺,它會使人在社交場合受到歡迎,增加成功的概率。
氣質是要從小培養的。一個孩子要想在成長中獲得大家的歡迎,並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須具備三大氣質:優雅、浪漫和灑脫。優雅是氣質的靈魂,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涵養、氣度、心態所具有的完美狀態,表現為文雅的談吐和高雅的形象。浪漫是一種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愫,它表現在熱愛生活,熱愛美,並且能創造美。灑脫是氣質的自然外露,它是一舉手、一投足間的有教養的隨意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