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評書的結構

評書在結構方麵應注意三點:

1結構要周密嚴謹,在選擇事件上要有清晰的來龍去脈,情節不要蕪雜,要有頭有尾,巧妙穿插,使人聽得明白。

2情節上既跌宕起伏又前後連貫。要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不要一味追求離奇,使人們感到刻意創作的痕跡。

3在矛盾設置上要波瀾起伏、曲折動人、緊湊生動。

3.評書的筆法

1明筆敘述

這是指說書人給聽眾講故事的口氣。敘述故事發生的年代、內容、人物的行動、情節的變化。

2暗筆

指為避免拖遝絮叨,將與本段故事關係不大的情節一筆帶過,略而不提。

3伏筆

指在前麵先埋伏一根線,後麵再詳述。

4驚人筆

是寫情節比較緊張,用來增加聽眾欣賞興趣的手法。

5倒插筆

正在敘述主要故事時,臨時又倒敘一段另外相關的事。

6補筆

故事中引出一件事,馬上交待清來龍去脈,補敘清楚,為以後的故事發展做好鋪墊。

7掩筆

也稱“扣子”,“聽書聽扣兒”就是製造懸念的意思。評書中常使用“扣子”裏套“扣子”的掩筆,通稱“連環扣”。

8評論

是以說書人的口氣對書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或者古書今說進行解釋。

9讚賦

傳統評書中前人留下的固定成套的詞句,有讚(人物、兵器、疆場、臉譜等)、賦、詩詞等連串的套話。其特點是:散文少、韻文多,因此千人一麵,有些呆板,比較粗糙。

10包袱

即說書當中要從內容出發,穿插笑料,抖響“包袱”。

4.評書的特色

現在流傳下來的傳統評書,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征。它彙集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既是曆代評書藝人的心血結晶,也是群眾性的藝術創作成果。它通過"冊子"(一部書的詳細提綱,也稱"梁子")和口傳心授方法流傳下來。不同流派、不同演員對一部書的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尤其在"評議"方麵,因人而異,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這正是口頭文學的特點。

5.評書的種類

北京傳統評書書目共分四類,三十二部書。

(1)長槍袍帶書(十二部):西漢演義、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列國演義、隋唐傳、薛家將、五代殘唐、楊家將、十粒金丹、精忠說嶽、明英烈、明清演義;

(2)短打公案書(十六部):粉妝樓、大宋八義、宏碧緣、明清八義、永慶升平、三俠劍、彭公案、施公案、於公案、包公案、小五義、續小五義、水滸傳、兒女英雄傳、雍正劍俠圖、龍潭鮑駱;

(3)神怪書(三部):濟公傳、西遊記、大周興隆傳;

(4)狐鬼書(一部):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