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九部書大多是金戈鐵馬,英雄俠士的戰鬥故事。除《聊齋》外,很少有講愛情故事的。無“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

6.評書中使用的道具

評書中使用的道具是驚堂木。驚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棱兒,使用者用中間的手指夾住,輕輕舉起,然後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民國初法院法官使用)也是古時縣官用,舉起拍於桌上,起到震懾犯人的作用,有時也用來發泄,讓堂下人等,安靜下來。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棱兒,取“規矩”之意,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在評書中有驚醒作用。來吸引人們的眼球,避免欣賞者睡著。

7.評書的語言

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這樣,說起來才能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語言上要避免訛音、錯覺或含混不清。例如,小說中常稱貪吃的饞人是“饕餮客”,評書中也照這樣說,很多人會聽不懂。如果說這個人是“饞鬼”,又不夠形象。其實傳統評書裏早已有了示範。象《野豬林》中描寫兩個公差貪吃的醜態是這樣的: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描寫形象生動,使人發笑。用演員們的話說,這是“立起來的語言”。

8.評書的人物

評書刻畫人物講究“開臉兒”。在編寫新書時,得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麵貌,勾畫出他們的相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再給他們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飾。這樣,聽眾聽了就會在頭腦中樹立起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評書演員袁闊成編演的《許雲峰赴宴》,對許雲峰這個正麵人物是這樣“開臉兒”的:

隻見他揚起頭……重眉大眼,連鬢胡須,藍布大褂,樸素大方,從從容容走進大廳。

按照這個“開臉兒”的設計,表演者又采用了電影中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思想集中,心氣沉著。摹擬人物時,臉上嚴肅而自然,不單單是摹仿外形動作。《許雲峰赴宴》反映了敵我之間複雜的鬥爭。評書一開頭三言兩語交代了時代背景和環境特點,埋下敵特設宴的陰謀企圖。待許雲峰一出現,一場泰山矗立頑石間的尖銳鬥爭正式展開。這段書通過徐鵬飛伸出手來假意逢迎,許雲峰沒予理睬,記者瑪麗沒有拍成碰杯鏡頭,許雲峰義正辭嚴斥責敵人,馬處長嚇得變顏變色,許雲峰掀倒餐桌,毛人鳳講話時,電廠工人罷工,屋裏一片漆黑等情節,從正麵和側麵,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戰士許雲峰的英雄氣概和敵人黔驢技窮的狼狽醜態。評書要創造正麵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麵人物思想達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隻靠“開臉兒”還完不成任務。編演者要認識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種藝術手法才能反映出來。評書的情景編演評書要向聽眾交待清楚書中人物活動的環境。象門窗位置的高低,室內擺設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聽眾在聽人物之間活動的同時,自然聯想到人物所處環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對主要情節要精心設計“擺砌末子”,巧妙地把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觀眾眼前(當然不是什麼都羅列上來),使觀眾感到身臨其境,引起欣賞的興趣。例如四川評書《奪印》寫到爛菜瓜聽說何書記就要到了,心情緊張起來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