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的主要藝術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沒有“包袱”就不成其為相聲。笑,應該是有褒貶的笑,有愛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奮,有所啟發,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隻是哈哈一笑,開開心而已。
說笑話貴在自然。應該做到“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寫相聲、說相聲也是這樣。除了要端正創作態度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不斷探索“包袱”產生的規律,用自然、健康的笑聲,去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包袱”應從相聲中一些引人發笑的喜劇因素中產生。它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運用精練、概括的語言,巧妙安排的結構和前後呼應的情節等各種手段,產生藝術上的效果。
“包袱”必須風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脫穎而出,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演員也要善於標新立異,不拘泥於老一套。
4.相聲的種類
相聲可分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三大類。
1單口相聲。單口相聲顧名思義是由一個演員單獨表演的相聲。它以“說”為主,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在敘述情節的來龍去脈時,多采用反問式的手法。代替觀眾給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給以解答。單口相聲一定要有精練的詞句、幽默的情節,切忌語言拖拉、平鋪直敘。
2對口相聲。對口相聲是相聲形式中最常見的一種,由甲乙兩個演員對說,甲為“逗哏”,乙為“捧哏”,兩者緊密而巧妙地配合表演,在一句扣一句的幽默對話中,抖出了“包袱”,收到了藝術效果。
3群口相聲。群口相聲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演員表演的相聲。它除了對口相聲所有的“逗哏”和“捧哏”外,又增加了一名或多名角色——“泥縫兒”。三者之間可以各自分擔一定的責任。當然,三者間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對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的表演更加細膩,結構更加嚴謹,氣氛更加熱烈。
5.相聲的結構
一段相聲和一篇文章一樣,要求情節緊湊、人物鮮明、語言精煉,講究起承轉合,敘述、說理、爭辯也要求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一篇完整的相聲作品,由開頭到結尾,要求步驟分明,節節上升,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相聲本身有一些習慣用語:一段完整的相聲段子叫“一塊活”,一段相聲的開場白、前言叫“墊話兒”(鋪墊的閑話的意思)。從“墊話兒”轉入正文叫“人活”。正文也叫“正活”。一段相聲的結尾叫“攢底”。“一塊活”的結構分開頭的“墊話兒”、中間的“正活”和結尾的“攢底”三個部分。過去曾有把“墊話”後的開頭叫“瓢把兒”的說法,實際上“瓢把兒”有沒有都可以。“墊話兒”有長有短,有的能發展成獨立小段,有的能衍成一段相聲。它的安排和運用必須由遠到近、由被到此,以有助於聯係作品的主題。傳統相聲的“墊話兒”有的像一頂帽子,放在哪段相聲段子前頭都可以。新相聲的“墊話兒”已成為“正活兒”的必要組成部分。
“正活兒”是表達主題最突出的部分。在“正活兒”的每一個小段落裏,都要求組織好“包袱”,用來塑造人物,展開情節,充分表達作品的思想意義。觀眾由此受到的藝術感染也會一次比一次深刻。
“攢底”指相聲的結尾,也要設計一個“包袱”。因為相聲的表演規律是直線上升的,事物發展到頂點,藝術效果也就達到了,“正活兒”也就接近結束了。“底”要攢在矛盾處於高潮的地方,也就是喜劇效果最強烈的地方。要做到總結全局,前後呼應,設計一個又脆又響的“包袱”,但決不能節外生枝、脫離主題。
6.相聲的語言
相聲是通過說、學、逗、唱而抖響“包袱”、引人發笑的一種語言表演藝術。相聲語言的基本特點應該是:幽默、詼諧。變化多姿,使觀眾聽後放聲大笑,心曠神恰。